生命教育包括生死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教育,

但不限于此。

应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

因为在教育中,

孩子是生命体,教育者也是生命体。

好的生命教育,

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用生命陶养生命的教育。

5 位生命教育专家的观念阐释和碰撞。

疫情等重大灾难事件中该如何做好生命教育?

幼儿园、家庭、学校里的生命教育实践分享。

音乐、戏剧、绘本阅读,我们在探索更好的生命教育途径。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吴颖

生命教育

观念探讨

第1部分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生命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奇的存在,都有着其独特性,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生命的最好归宿,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朱永新: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从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来说,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是最完美的生命结构,但由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生命的长度有时是不可控的。有些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由于拥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生命的容量依然可以很庞大,生命的品质依然可以很高洁。

生命教育有丰富的内涵

生命与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帮助一个生命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通过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能帮助每一个生命个体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很多场合,我经常跟人说,如果我们的孩子连生命都没了,那幺我们的教育还有什幺意义呢?同样,如果我们的社会都不关心社会安全,忽视生命健康,那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有什幺意义呢?

生命教育,首先要关注自然的生命,这是生命的长度。人的身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基础是1,其他是1后面的0。如果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安全与健康,从最基本的提升健康素养,懂得敬畏自然和生命,学会紧急避险与自我保护,养成科学饮食、锻炼身体、合理作息的良好习惯等,生命的物质基础就打牢了。

生命教育,其次要关注社会的生命,这是生命的宽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要与别人打交道,都要学会心理换位,学会理解、宽容、尊重他人,要成为受欢迎、受尊重的人。帮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仁爱,懂得尊重,有着良好的社会情感,也是生命教育亟待加强的方面。

生命教育,还要关注精神的生命,这是生命的高度。人是符号性动物,是要有价值观和信仰的,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就在那些最伟大的着作之中。通过阅读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阅读的高度就会造就我们精神的高度。能不能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能不能敢于担当?都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孩子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生死与共、和谐相处的生命关系,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内容。

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可以把人的生命理解为具有三重维度—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缺一不可。没有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社会生命为自然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生命的厚重创造条件。精神生命则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

我们每个人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形成一个立体的人。这一生命体,也才是我们认为的完整的人。

如何拓展生命长宽高?我想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有巨大的价值。

·体育启智

人是一个整体,伴随着身体的强健,思维也将随之处于最佳状态,潜在的智慧更容易得到开发和提高。

·体育养德

运动锻炼中所凸显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包含着个体竞争、团队合作,通过不断的自我挑战达到最后的自我实现,在运动规则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公平的追求、对胜利的向往。这种追求与向往必然为培养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直接促成行为准则的践行、自律意识的坚持以及对自我完善的渴望。

·体育强心

人的心理和生理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整体。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宣泄、排遣人的各种不良情绪,在专注的运动中对人进行潜移默化地精神熏陶。运动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强壮的生理就这样对心理的强大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对促进人的和谐统一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经典阅读

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东西、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在童年阶段,他看到的真善美的东西越多,心灵就越充满了真善美,世界也就充满了真善美,而真善美都藏在经典读物中。

阅读具有巨大的价值。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阅读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高度,能够带我们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世界。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社会经验,不同的心灵感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命的独特性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世界犹如花园,美在百花齐放;生命犹如鲜花,美在各美其美。生命的独特性也决定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的损失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生命教育,就是让教育回家,就是让每个生命个体成为最好的自己。

专家简介 朱永新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2

生命教育是在进行爱的教育。这种爱不仅是情感,也是一种能力,既要有心,还要有力,心力并用,才有教育的价值。

刘慧:父母有心有力的爱,

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从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不仅仅是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为了拯救生命才要接受的教育,或者是仅仅为了生命安全而进行的预防教育,它还要有积极建设的部分。生命教育也是“全程教育”或“全人教育”,会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生命教育的根在家庭

我认为生命教育是为一个生命打底色的教育。如果底色是积极快乐的,孩子一生都很积极快乐;如果底色是消极、悲观的,虽说后期可以改造,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个人生命最初的底色,就是在家庭当中绘制完成的。

人的发展是同心圆式的,从自我向外到家庭,再从家庭继续向外。孩子在生命早期,和家庭是一体的,慢慢地,他的自我才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所以一个家庭对一个生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教育的根也在家庭。

做有心有力的父母

如何做好生命教育,如何给孩子打好积极快乐的生命底色?从根本上说,父母要爱孩子,但是爱,光有情感的部分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力量的部分,我将其称之为有心有力的爱。

父母的“有心”

真正的理解,是对“不理解”的理解

父母有心,最起码的心就是同情心,或者也可以说是同理心。卢梭认为道德发生的基础就是同情。所以我们想对孩子实施好的教育,首先要有同理心,能感同身受。其实,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还是一个弱势群体,他没有任何人生阅历,在经历自己的人生之前,他是在成人搭建的舞台上成长的,是在聚光灯下任人观看和指手画脚的。这幺想想,是不是能感受到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很不易?

我还想提醒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不能仅存在于孩子光彩照人的时刻,当孩子忧郁、反叛,甚至出现某些怪异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能嫌弃、指责、憎恨,而是更应该有同理心。这种同理心应该来自于内心能真正地对孩子有所同情和怜悯。因为你要知道,一个孩子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他在经历着某些痛苦,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否则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主动变得不再积极阳光。虽然父母也许并不非常清楚到底是什幺原因导致孩子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也不知道应该给这个在痛苦中挣扎的孩子以什幺样的有效帮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一个基本点,就是同情,给他无条件的爱和包容。

我们把生命教育带进学校之后,很多老师都说自己的心变柔软了,原来心是硬的,像是在用一把钢尺衡量学生,生命教育让他们能像水一样包容着学生。我觉得如果家庭都有生命教育的理念之后,父母更可以给孩子这样的包容。

理解孩子总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理解是两厢情愿、欢天喜地的,是“我懂你,你也懂我”,但事实上,真正的理解是对“不理解”的理解—孩子,我不理解你为什幺那幺做,但是我能理解你。我觉得这是父母在理解孩子层面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去做的功课。当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理解。不夸张地说,这可能将成为一个孩子在面临巨大痛苦时最后的勇气。试想,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最亲近的人、最信任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时,是最容易被击垮的。

真正的尊重,是对生命本来面貌的尊重

所谓尊重生命,是指要以生命本来的面目去对待它,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父母可能会担心,这样的尊重让孩子变坏了怎幺办?所以我想,在生命教育中,我们必须理解生命,理解尊重的背后那个叫“相信”的词,生命是值得相信的,生命具有生长性、向上性、向善性以及智慧性。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样子活出来,虽说这是很大胆的教育方式,但我觉得这也是充满智慧的生命教育方式。当你尊重孩子,对他充满信心,他通过你的眼神,通过你的表情,就能感受到,就能获得力量,保持向上、向善。

尊重孩子,意味着也要尊重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她带着孩子去爬山,就差一小段路到山顶,孩子说什幺也不爬了,就坐在那儿哭,她跟孩子说:“你看,就差那幺一点儿了,咱们再努一把力,马上就登顶了呀!”但孩子就是不走,就是哭。后来她意识到,孩子爬到这里,其实已经咬紧了牙关,已经非常努力了,那个时候,他的力量已经全部用完,已经到了自己的极限。虽然差的那“一点儿”对成人来说不算什幺,但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比登天还难。这个时候,再去逼迫孩子,就不是帮助而是在伤害他了。

面对这个爬山的孩子,我们可能会想到,只要我们让他休息,给他足够的缓冲时间,他的力量就又出来了,就能爬到山顶。但是,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能否也经常意识到,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要给他以缓冲的时间呢?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长得更好,但是希望是父母的,而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本身,是否能承载这份希望?所以我总说,教育不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不是成人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要遵循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情况。

父母的“有力”

父母不是万能的,不能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一切。但是父母的爱能给孩子提供精神能量,让他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陪伴,就是一种力

很多父母在教育中常会有一种无力感。我们要承认自己有局限性,不是在所有时候都能帮得了孩子。但我们在生命教育中,可以向生命学习,生命是有生长性的,那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同生长,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陶养生命。比如在遇到你帮不了孩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孩子,这确实很难,妈妈也解决不了,也不知道怎幺办,不过你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有妈妈陪着你,我们两个人的力量总比你一个人的力量强,我们共同来应对,我们一起走过来,没问题的!”陪伴,就是生命共同生长的方式。其实,当你们相互陪伴着走过来之后,就都更有了力量,也就都成长了。

陪伴也不是简单地跟孩子待在一起,而是要和孩子有内在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能用孩子需要的方式进行陪伴,这确实是很高的境界,但也可以通过学习、摸索达到。有一次不知道在学校里发生了什幺事,我女儿回家之后一直在鼓捣手机,之后我就听见她在叫我,我能听出她声音中带着哭腔,然后我就走到她身边,她什幺也没说,抱住我就哭了。我问女儿:“你怎幺了?”女儿说:“你别问了。”然后我就真的什幺也没问,就紧紧地抱着她,任她哭。过了一会儿,女儿不哭了,告诉我:“妈妈,我好了。”我说:“那就好,你要是想告诉我,我都在。”女儿点点头,但依然什幺都没说,所以至今我也不知道她到底遇到了什幺事。可见,在很多时候,父母的陪伴不一定非要和孩子有语言上的沟通,或者是给孩子讲道理,可能抱一抱、亲一亲,就是在给他力量,就是孩子在当时最需要的陪伴方式。

陪伴的意义还在于能在关键时刻给孩子一个支点,能让他走出低谷,或者借力跳得更高。只有在陪伴、关注中,我们才知道如何给孩子创造这个支点。

寻找意义,让孩子的生命有力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感觉到他的生命有力量,他的生命有意义。

感恩是重要的生命教育。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你生活的每一天,吃穿住行,都在依靠别的生命供养,要感恩为你的生命存在而付出的所有生命。在学校的生命教育中,经常有“葡萄干课程”——给孩子一颗葡萄干,让他品尝,老师会引导孩子意识到,葡萄干很甜、很好吃,但是它能到你的手上,是因为有无数个生命在为你服务。这样的生命教育形式,能让孩子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结,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只属于自己,而是必须要回报和服务于其他生命的,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教育中更高一层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这首先需要进行不断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一个古老且非常难的命题,人在一生之中都在探索这个话题。自我认知错位,就会让人有无意义感。别说孩子,成人都会时不时地陷入自我认知错位而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的困境。比如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想到很多教育现状我无力改变,就有一种窒息感,觉得自己做的什幺事都没有意义。后来我是怎幺自己跳出来的呢?我想,自己至少还是可以做好理论基础研究的,那我就先把这部分做好。所以,当孩子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的时候,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调整对自我的认知,帮他再次找到生命的意义,但这往往需要父母对时代的认知更清醒一些,能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中国已经进入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但什幺是美好生活,孩子在美好时代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命题。

以前,上学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父母努力拼搏,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可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已经很好了,为什幺还要上学读书,还要努力拼搏呢?父母可能需要好好回答这样的问题,才能帮助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我觉得可以把“成为优质自己”作为一个寻找意义的新方向。当孩子能找到喜欢的事并且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的时候,当他能达到一种自如的生活状态的时候,就是在成为优质的自己,也就是他找到的生命的意义。

3

人类的心灵是由各种各样的体验组成的,体验越多,心灵越丰富。丰富的体验不断塑造着我们的丰富的情感,也塑造着我们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体验。

曹专:美好生活需要

生命教育

从宏观的维度看,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关于生命、通过生命、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它其实就是教育本身。着名教育家顾明远老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优质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代名词。”

从中观的维度看,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既要学习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也要学习关于生命本身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是偏向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课程,生命教育是偏向于认识生命本身的课程,因此,关于生命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可以形成一门新的系统的课程。

从微观的维度看,生命教育是爱生命的教育,如果生命教育能不断强化人们热爱生命的信念,既爱自己的生命也爱其他生命,不论遇到什幺境遇都不伤害和放弃生命,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让教育回归初心,让生命回归美好

我认为,生命教育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于人本身的意义,一个接受过系统生命教育的人,会对生命有更多的认识和热爱,会更懂得保护、尊重、发展和享受生命,从而提高生命的品质。

对于教育的意义,它会督促教育回归初心,不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过程与方法都是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这样教育的品质就提高了。

对于社会的意义,它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有利于更多人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勇气和技能,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品质。

注重生命体验的教育,就是好的生命教育

重庆市江北中学的生命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坚持了很多年,他们每年都会举办生命教育展示周,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盛事。在这一周里,师生争相展示自己的才艺,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许多美好体验的机会,希望这样的学校越来越多。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体验。人类的心灵是由各种各样的体验组成的,体验越多,心灵越丰富。体验不断塑造着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可以替孩子解一道题,却不能替孩子完成“想”的过程;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很多地方,却不能替孩子感受和领略那里的美。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个生命可以替另一个生命去完成某件事情,却永远不能替另一个生命去体验那件事情。所有的体验都是个体自身参与的印记,必须通过自身来完成和实现。所以,创造和给予孩子体验的机会,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孩子有丰富体验的教育,就是好的生命教育。

专家简介  曹专

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生命教育网主编,中国生命教育实验学校联盟秘书长。

4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Life Education”理念中并无严格的“生活”与“生命”之分,是建立在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理解,以及对“Life Education”与社会改造之间的关联的基础之上的。

夏鹏翔:跟随大师学习

生命教育

2013年,在生命教育领域,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是生命教育专委会的成立。生命教育专委会是下属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二级研究机构,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先生(已故)兼任理事长,由两岸四地的生命教育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组成了常务理事会,共商、共促生命教育事业。所以,了解陶行知先生对生命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学习生命教育是必修课。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陶行知先生是被世界尊称的中国“夫子”,另一位被尊称为“夫子”的是孔子;陶行知先生也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生活即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创建晓庄学院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是师承美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他的导师杜威先生的理念而来的,但是杜威先生主张的是“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将这句口号“翻了半个筋斗”,改为了“生活即教育”。他提到:“什幺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抽条、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晓庄剧社在舞台上演戏一样。”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说:

“是生活就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还特意强调:“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就是看不起小孩子。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也能做。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教他读《大学》《中庸》。换句话说,就是小孩子没地位。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五大目标

陶行知先生的“Life Education”理念包括五大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先生自己对这五个目标的具体解释是:

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非健康的生活,就是非健康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非劳动的生活,就是非劳动的教育。

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非科学的生活,就是非科学的教育。

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非艺术的生活,就是非艺术的教育。

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非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非改造社会的教育。

百年后的现在,我们再看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这五大目标,依然能深感其内涵对于当下的时代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虽然现在已不是只靠体力营生的时代,但技术化、信息化社会依然需要孩子拥有从外在的健康体魄、劳动能力到内在的科学素养、艺术层面的兴趣直至改造社会的精神和能力,这都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方向。

“Life Education”的时代意义

2013年,中陶会生命教育专委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上(揭牌仪式),朱小蔓先生做了“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的发言,为陶行知先生的“Life Education”理论做了新的解读。她强调:“在陶行知那里,没有严格的‘生命、‘生活之分。但陶行知的理论暗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生命的意义需从生活里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