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曦

因“欺君之罪”连夜改名,因一场迁徙而逐渐繁华,一度被称为“小上海”的沙溪,似乎被时间锁在千年前的盛世,如今依旧保持着原样的格局……

沙溪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太仓市的经济强镇、商贸重镇、千年古镇,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至今保留着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的地理风貌,以及“一河两街三桥”格局。别致的临水建筑、古宅密集的老街和古朴雄浑的石桥,是沙溪文化的三大特色。

沙头还是沙溪欺君乌龙引发的改名风波

幽静古朴的沙溪古镇地处太仓市中北部,南临上海,东濒长江,西望姑苏,北枕虞山,镇上的老人们习惯称呼这个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为“沙头”,说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叫法。至于为什幺叫“沙头”,后来又改称“沙溪”,故事要从一段名人轶事说起。

沙头靠近长江,本是因容易形成冲积沙滩而得名。据说多年前,有位祖籍在太仓沙头的官员名叫曹逵,别号沙溪,一路官至翰林,随侍皇帝身旁。有一天,皇帝问曹逵:“曹爱卿,你们家住在哪里啊?”不料曹逵年纪大耳朵不好,以为皇上问他的别号,就回答:“沙溪”。旁边的大臣们吓坏了——把皇上的问题答错可是欺君之罪,轻则斥责,重则砍头。曹逵下朝后才反应过来当时的情况,吓得魂飞魄散。幸亏大家都知道他是无心之失,就帮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人连夜赶到江苏,把他的家乡改名为“沙溪”。

曹逵为人正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当地百姓愿意帮他,还有人说,把沙头改作沙溪,不仅好听,也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与镇上街巷平行的七浦河河水清澈见底,可以数清河底的沙子,“沙溪”名副其实。这样一来,沙头一名被沙溪取代,曹逵也安然度过危机。

传说如此,那幺事实是怎样呢?

史料记载,沙溪旧称沙头,又名团溪、印溪、七溪。《沙头里志》中提到:“沙头,沙之头也。昔犹濒海,在唐宋已有村,统称涂松市”“沙溪以地枕七浦,因以为溪,云沙溪”。

沙溪至今仍完美保存着“一河、二街、三桥、一岛”的独特江南水乡风貌,以及传统建筑格局。七浦河与横沥河纵横全镇东西南北,水脉潆洄,潮汐拱秀,枕河民居仿佛昨日。经络般的清溪小泾密布,步步可浣花,处处是美景。2005年9月,小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七浦还是戚浦一场迁徙造就的崛起

镇中最重要的河流——七浦河,名称也一直颇有争议。官方说法中,此河名为七浦。北宋年间,由时任苏州知府的范仲淹开疏,到清末年共疏浚38次。而在民间传说中,这条河名为戚浦,是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所凿,直通长江。

七浦河是沙溪镇的母亲河。没有了七浦河,沙溪的“一河两街三座桥”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切无从说起。甚至沙溪古镇的历史,都与七浦河休戚相关。

宋景祐二年(1035年),时任苏州知府的范仲淹主持开浚茜泾、下涨、浒浦、白茆、七浦五大浦。七浦弯弯曲曲,西起阳澄湖,流经涂淞,东至长江,从此成为连接上下游各个乡村城镇的主要河道。可以说,先有七浦,后有沙溪。

七浦河运的崛起还与涂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沙溪还只是苏南大地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时,东面三里外的涂淞已经据地理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商埠,繁华堪比扬州城,甚至皇亲国戚也愿意在此地荣养。

1241年,赵宋王朝后裔赵伯旺厌倦官场生活,寓居涂淞,一住十五年,死后在此树碑立传。当年涂淞的繁华,可以想见。1356年,张士诚占领苏州,与朱元璋、陈友谅鼎足而立,自号吴王。为了抵御海盗,他在涂淞筑起了义兵营。而在此之前,涂淞的百姓因不堪海盗的骚扰,纷纷西迁至沙溪。他们沿着七浦河两岸选址,祈祷能在乱世中保佑一家平安。史载:“涂淞日衰,沙溪日盛。”这一次迁徙,让沙溪拥有了大批名仕和豪商,沙溪之繁盛,源在七浦河。

七浦河给沙溪带来的,不仅是一时的人口迁徙和繁华,还促进了沙溪镇商业贸易的长远发展。

沙溪原先隶属于常熟,1497 年,太仓建州后又隶属于太仓,归苏州管辖。当年的苏州府,除了下辖吴县、昆山、常熟、太仓等地外,还统领着今日上海的辖地崇明。苏州和崇明之间,本有娄江和七浦两条水路可通。明末有一段时间,娄江淤塞,成为一段废道,于是七浦便成了苏州和崇明之间的唯一纽带,沙溪商贸趁机占尽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