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张辉 赵琳

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①
——以山西省为例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张辉 赵琳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长期依靠煤炭产业等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扩张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亟须正视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把煤基低碳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把产业创新链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抓手,把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支撑,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要义,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重点,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按照创新能力配置要素资源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力求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

资源型地区 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 战略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1]的重要论断,为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地区、煤炭大省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被作为经济学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把创新理解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创新主体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式,对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和高效利用[2]。实质是通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来克服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和资源的瓶颈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后来,美国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继承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依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主要依靠廉价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阶段。这个阶段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弱,缺乏核心的专利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主要靠价格竞争,可替代性较强。

第二是主要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阶段。这个阶段企业有极强的投资冲动和产能扩张欲望,特别讲求规模经济,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推动GDP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对国外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过度依赖,很难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并且难以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瓶颈等问题,随着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投资效益渐趋递减,财富积累逐步放缓。

第三是主要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由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的不断积聚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幅度提高。企业不再局限于引进、吸收国外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掌握核心竞争力,大学、科研院所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产学研发体系形成,智力型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内生增长的能量不断壮大,某些地区逐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区域竞争优势不断显现。

第四是财富驱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产业竞争主要依赖所获得的财富,实业投资逐步下降,企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企业更注重保持既得利益和市场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实力的企业甚至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保护自己,经济发展缺少强有力的动力,产业竞争能力逐渐衰弱[3]。

对照迈克尔·波特的创新驱动理论,山西当前明显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重的发展阶段,并且由于长期依靠煤炭产业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导致政治、经济、生态、民生等“立体性”困扰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亟须正视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力求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

2 把煤基低碳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的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居民收入及地方财政等长期严重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山西省经济增长随煤炭价格的起伏变化而剧烈波动,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近两年来,山西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4年GDP增速只有4.9%,全国垫底。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仅2.7%,排全国倒数第二。之前的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山西省经济都受到巨大冲击,增长速度也分别下滑到全国倒数第三和第一。有研究表明,全国的GDP每变动1个百分点,山西省的GDP就同向变动1.25个百分点。严峻的现实再次警示我们,简单依靠煤炭产业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已经难以为继。

山西长于煤、兴于煤,同时也困于煤、衰于煤。在今后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煤炭仍然将是产业发展之基。煤炭之所以拖累区域经济增长,要害在于长期停留在资源依赖、规模扩张的路径之上,未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上有大的作为。如何才能摆脱“资源诅咒”的困局?对于山西而言,必须着力冲破传统路径依赖,立足煤、延伸煤、发展煤,实现“革命兴煤”。也就是要把煤基低碳创新作为首要发展目标,积聚创新要素,明确突破方向,组织重大攻关,尽快实现煤基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和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向安全保障、清洁低碳、延伸循环、集约高效、生态环保、市场主导六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拓宽回旋的空间,增强发展的韧性,努力做好山西煤炭这篇大文章。

3 把产业创新链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抓手

大量事实证明,产业链缺乏创新链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和不匹配,是制约山西省煤基主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从2014年初开始,山西省把编制煤基低碳产业创新链作为第一抓手,动员省内外科技资源组织编制了煤基产业上的7个创新链,做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高度融合,并按年度动态更新创新链,以“创新地图”的形式指导全省煤基科技创新。在具体推进策略中,通过厘清和明确煤基产业的发展路线,揭示这些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技术缺口和创新需求,按照重要性、紧迫性、创新性和贡献度等“四性一度”标准细化为具体的科技重大专项,以投标方式组织攻关。

从首批招标实施的67个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看,通过整合省内外高端煤基科技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有望解决一批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在现代煤化工产业方面,如果能够攻克了煤炭的大规模气化技术,就能够开发出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在粉煤灰、煤矸石等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上取得突破,对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并衍生煤基新材料产业。同时还能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煤基领域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

目前,2015版的煤基低碳创新链和项目指南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即将进入招投标立项程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和项目指南也已形成初步方案,准备在专家论证之后进入决策程序,争取在适当的时候启动实施。通过科技重大专项的滚动实施,努力使每个项目变为一项新工艺、一个新产品、一个新装备,进而建成一个新企业,化为一个新产业,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提升创新效能。在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引领和支撑下,有力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振兴和产业升级。

4 把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支撑

要实现山西煤基低碳创新的目标,必须在山西形成相关高端资源聚集的态势,抢占煤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2015年,山西省投入150亿元,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了山西科技创新城,并将此作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头号工程。目前,20平方公里的山西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已破土动工,首批35家国内外高端煤基低碳研发机构已经确定入驻,第二批10家研发机构已签订协议,还有一批煤基低碳高端研发机构正在引进谈判中。

为增强山西科技创新城对全省煤基低碳创新的公共服务能力,科技资源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创业孵化服务三大平台作为创新城的重要功能组成,也已启动建设。将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建设集创新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成果展示、技术转移、企业培育、资本对接于一体,“线上”、“线下”友好、互动的科技服务新业态,带动全省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政策环境创新是山西科技创新城的生命力所在。在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研发机构入驻创新城的筛选标准和土地政策,初步制定了28个专项制度,省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人才特区建设专项方案。力争把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低碳智慧创新城、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国家煤基产业科技中心、国际低碳技术创新高地,成为一个高度开放、充满活力的煤基科技特区、人才特区。

5 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1]。资源型经济对创新的挤出效应,造成山西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新产品能力不足,企业作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主体的作用远没有发挥[4]。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8.22%,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6%,明显低于全国13.73%的平均水平;仅有太钢和潞安两家企业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只有11家,仅为安徽的1/7;全省高技术企业520家,仅占全国总数的0.66%,居中部六省末位[5]。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一,运用综合措施“倒逼”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考量。要从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等制度设计上,促使企业形成创新自觉,把研发与生产经营一体化部署,一体化实施。第二,要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企业,要分类施策,在支持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平台、创新服务上全面发力,最大限度激发大、中、小、微各类企业创新活力。第三,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向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倾斜配置资源,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另外,要按照“资本+高新技术”的模式,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采购首台/套新产品,给予补助,帮助企业纾难解困,重振旗鼓。

6 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1]。对于山西来说,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大头,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但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远没有有效发挥,同时,省内企业的认同感差,科技成果在省内的转化率比较低,屡屡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下江南”、“走西口”的情况。比如,山西大学“顺酐加氢制丁二酸酐联产丁二酸”催化技术,在省内未能转化,在河南、浙江却形成了一个大产业。

为此,除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建设、搭建转化平台,建立转化基金等综合性措施外,特别要从源头创新上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是改革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如同等对待“横向”与“纵向”课题,改变职称评定中一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还不如一篇学术论文的状况。改革学科和专业设置,积极培养产业需求的实用技术人才,更多地产出实用技术成果。二是支持省属科研院所改革改制、创新创业、做大做强。在坚持转制方向不变的同时,初步考虑由相关省属转制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山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力争办成集研发、技术供给、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全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专业服务供给能力和行业标准创制能力。

7 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5],从山西实际来看,最短缺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山西省R&D人员全时当量49035人年,仅占全国的1.39%;在山西工作的院士只有两位;全国杰出青年获得者15人,占全国的0.47%。所以,必须将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引育并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当前,首先要完善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重点是真正要打破“身份管理”的限制,科研人员可以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或领办创办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有创新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兼职[6]。其次,要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以能力、实绩作为岗位职务聘任的主要依据,同等对待成果转化和高端论文、科技奖项。对能力和业绩特别突出的科技人才,可破格评聘。要发挥用人单位评价主体的作用,积极支持人才评价专业化、社会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如总书记所说“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1]。真正和科研人才“交心”,让科研人才“暖心”,使科研人才“聚心”,使他们体面地生活、舒心地工作、高效地创造。

8 把按照创新能力配置要素资源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机制

十八大以来,全省按照中央要求和创新需求,将“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等指标,纳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资金、土地、环境容量、人力资本等稀缺要素,都要配置到着力创新发展,集聚创新资源能力强的地区和机构[7]。要尽快改变围绕投资规模、项目体量、经济产出来配置经济要素的传统模式,逐步形成依照创新能力、创新潜力和创新绩效来配置稀缺资源和经济要素的新机制,真正把区域发展转移到创新指向、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8]。

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要加强创新型市(县)、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区等的建设,加强科普宣传,着力营造创新氛围;在干部评价体系上,形成“创新者用”的导向。要让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创新就是能力、创新就是政绩、创新就是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谋科技就是谋未来,抓科技就是抓发展,干科技就是干正事的理念,凡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事情,都要舍得花钱舍得投入;凡是承担科技研发、技术转让的创新型人才,都要主动联系接触,为其撑腰壮胆;凡是具有风险的创新活动和研发项目都要敢于“背书”“站台”,引导全社会加速形成“创新为上”的政策环境、发展环境。总之,山西省上下要按照习总书记“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的要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加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加快实现由资源依赖、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轨。

9 结语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的决策部署,突破转型发展瓶颈制约、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历史任务,必须把煤基低碳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把产业创新链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抓手,把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支撑,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要义,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重点,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按照创新能力配置要素资源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机制,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力求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约瑟夫·熊彼特,着.经济发展理论[M].叶华,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3] 迈克尔·波特,着.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赵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J].中国科技成果,2014(17).

[5] 王儒林.在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N].山西日报,2014-7-20.

[6] 李洪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

[7] 中国生产力学会课题组.“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14).

[8] 闫丽霞,李巍,王琳.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型发展科技战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5).

F124.3

A

2096-0298(2016)08(c)-127-03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促进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研究”(2015041008-4)。

张辉(1984-),男,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情报方面的研究;

赵琳(1958-),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学本科,馆员,主要从事科技情报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