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灏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李灏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可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地问题又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如何解决好这一对事关全局的矛盾,使失地农民失有所得,失而情愿,失而有保障,成为今后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从这二者关系入手,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有所启示,早日呈现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城市化 工业化 新农村建设 失地农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争议,近年来却频繁见诸于报端,刮起了很大的热潮。因此,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的问题,怎样妥善解决它们,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现状及其成因

1.1 失地农民的问题现状

1.1.1 城市化发展与农民利益的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大都是“摊煎饼”式地向四周扩展,占用了大量的好耕地,一些农民耕地被占后,只是被给与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工作自谋出路。这样以来,有点技术和文化的青年农民还能找到一些工作出路,但大多数无地农民成了社会游民,这就带来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人地矛盾导致了农民缺乏对现代化的追求,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在城镇扩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好被占耕地农民问题,的确是一个事关重要的问题。

1.1.2 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用途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从发展的角度看,也是需要的。但是,有的地方既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也没有可行性研究,更没有从长远角度思考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协调。在没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对土地用途的变更,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说,如果有外商投资,指到哪里就开发到哪里。这种事例屡见不鲜,导致了大批良田被改变为建设用地。这种随意性,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1.3 区域协调观念淡薄,整体效益较差

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问题,使得显性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实际人口城市化的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管城市大小,也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想搞“大而全”“小而全”,即不考虑投入产出的成本和效益,也不考虑利用率的高低和区域协调。有些省在本区内修建高尔夫球场,占地上千亩,他们是否达到这样的高消费程度?有没有必要?其将来效益如何?失地农民如何解决?很少有人去考虑。可见,强化城市和城镇的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树立协调观念,注重整体效益,是城市发展过程不可忽视的问题。

1.2 成因分析

我们在正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也要从中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没有完成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彻底结合。在长期的农耕文化影响下,中国农民形成了深厚的土地情结,他们认为自己绝对的拥有土地。土地的集体化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不仅没有所有权,也没有经营权,甚至没有自主劳动的权利。

(2)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损害了农民利益。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深入及土地有偿使用的逐步推展,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和建设逐步被人们认识,土地收益和分配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农民失去土地而得到的只是每亩几千元,最高不超过两万的最终收益,其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种做法也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过度的城市化占用耕地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近些年来,不少城市只追求空间规模的扩大,向城市四周“摊煎饼”式地扩展,不讲求土地利用效率,更少考虑城市的集聚效益。在规划上一味追求发达城市人口人均用地指标,不结合本地人口与土地资源状况,似乎城市规模越大越好。这种外延式的城市发展,忽略了对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人地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成为经济进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2 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看待和切实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2.1 正确看待其问题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农村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变时期,传统乡村社会的常态是一种低发展水平的均衡,传统农村的发展模式也需要变革、解体。我们对农民失地问题的理解要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框架下进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失地问题,既涉及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问题,又涉及到农村工作的一系列的问题,是关系到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性的重大问题。若要彻底解决,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2 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

2.2.1 强化土地产权管理,完善产权制度

土地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策性的基础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在土地管理中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因此,必须强化,不能削弱。

2.2.2 正确处理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土地问题,实际上粮食问题,实现粮食自给就必须有足够的耕地作保证。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基本的耕地,农业基础也稳定不住。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在利益驱使下就容易动摇。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城镇的发展而使耕地大量减少的事实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要切实地加以解决,把耕地保护作为土地开发利用必须遵循的第一准则。

2.2.3 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

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扶贫运动,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特别是当前失地农民的思想,意识,观念十分重要。这不仅要靠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更需要在农民的精神世界里进行有效的重建。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农村,农民问题情况错综复杂,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应成为首选。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新农民不仅要提高知识能力,接受文化教育,还要解放思想思想,转变观念。

3 结语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策已就,亿万农民激情涌动,我们在对未来憧憬,乐观的同时,也要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高度对待失地农民的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对失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于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还在于要及时解决好他们失去土地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本篇文章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去关注它,分析它,找到更好,更有效的解决方式。

[1]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版.

[2]翟振元.《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郑伟元.《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持续发展》.中国土地科学出版社,1997版.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商务印书馆,2001年.

[5]刘维新.《中国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版.

[6]胡靖.《城市化之累与痛》.中央编译局,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