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登录

摘要:文章从当前高校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出发,提出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并对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明确学生导师的角色、完善本科生导师选聘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是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本科教育导师制人才培养

所谓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就是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实现“教书和育人工作相融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旨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目前,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进程中,我国高校尚处于尝试阶段,甚至有些高校根本就没有实施。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一些高校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师资不足、经费匮乏、导师职责与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区分、激励机制缺失等原因,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仍存在种种问题,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下及在实施本科生学分制时,努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班级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有效结合,弥补对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的不足,是高校本科教育中仍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1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从社会发展需求、学分制培养方式、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学习特征来看,都是必要的。

1.1 有利于改变只注重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而忽视学生的学业导向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形式是辅导员、班主任制。在这种制度下,辅导员或班主任侧重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辅导工作,对学生所学专业、实践和科研上的指导有限甚至无能为力,而专任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只负责本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结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技能、职业规划等的导向成为一种“真空”。而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弥补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的不足,有利于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而且便于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实际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指导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1.2 有利于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由于实行学分制,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与学习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扩大,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选课时学生经常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导致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及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能力、确立学习目标,构建合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已成为本科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导师相比专职辅导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及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同时,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经常互动,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改进高校教风。

1.3 有利于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养。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方法多为自学、分散性学习,更强调学习主动性。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一是有利于学生有机会更早地接触研究工作,营造学校科研氛围。二是结合课程实训、见习、实习,通过与导师交流,学生可以更早地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将来的工作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对策建议

2.1 明确学生导师的角色 本科生导师一般都是专业教师担任,自身还要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必须明确分工,准确定位,使学生导师与专职辅导员各自的工作富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既要避免重叠,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要建立两者之间的联动与协作机制,实现有效对接。本科生导师通过发挥其专业优势,强化对学生的学业导向职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且学有所获,不仅是一条育人途径,更适应由规模教育向质量教育转变。因此,可将学生导师定位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基本职责是引领学生了解专业、融入专业,为学生选修什幺样的课程提供参考,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规划,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技能,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及论文的写作等。事实上,在学习引导方面,学生导师比专职辅导员更能胜任,因为专任教师往往拥有一定的学术专长、学术思想,更能形成育人合力,使学生更容易明确学习方向,找准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

2.2 完善本科生导师选聘制度 ①确定导师选聘时期,由于本科生在大一往往涉及的是基础课,以适应并熟悉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为主,可采用辅导员负责的班级化管理模式,而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程一般从大二才开始接触,因此,建议导师的选聘从大二开始,这时,一方面学生不存在转专业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及对口专业的导师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便于选择导师。因此,从大二开始采用导师制与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②明确学生导师的职责、权利与义务,既可防止出现不尽职,也不尽责的“挂名”现象,使得学生导师成为一种摆设,又可避免学生“有事”就找导师。学生导师最好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一是导师可以更早地指导学生去搜集毕业论文的相应素材,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能更好地吻合而不是相冲突;二是导师也会更有目的去指导学生,包括创新、创业、学业和论文指导。③完善导师配备方案。一是明确师生匹配比例,根据专业师资情况,在配备导师时,要兼顾导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做到师生的合理匹配。二是优化配备方式,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双向选择制度,给师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2.3 建立合理的考核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①在明确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下,制定行之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本科生学业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在确定本科生导师职责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量化,将导师的工作按照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量化教学工作;其次,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相结合的多方评价形式。②对学生导师工作的激励机制应包括目标、责任、情感、物质四个方面且具有可操作性,如给导师适当的活动经费。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和规范导师工作行为,创造一种竞争、奉献的氛围,促使导师做好学生指导工作。同时,也使导师的工作得到认可、支持与尊重,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与回报相对称,使他们的权责利相对应。

2.4 充实导师队伍,加强导师培训 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师生匹配不对应。导师制实施前提是需要同一专业内师生比例达到一定的数值,因此,全面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必须确保有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②加强对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培训。导师的水平和素质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提高导师的岗位能力与素质。一是区分“学业导师”与“任课教师”的差别,“任课教师”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学业导师”重在对学生学业的指导和引导,要实现从“教”向“导”的转变。二是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品质,为人师表。三是提升指导能力,改进指导方法与技巧,为学生答疑解惑,做到教书育人。

2.5 指导学生的形式要多样化 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户外指导与课堂指导相结合,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教育走向生活化、社会化。②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与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及了解专业对应行业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③指导组建学生科研、创业团队,以“科研、创业”促进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实践技能,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并为毕业论文的指导打下基础。④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行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技能认证考试。⑤依托各类技能竞赛平台,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学生通过参加一个完整的比赛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3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由规模教育向质量教育的转变的过程中,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不仅要明确学业导师的职责,完善有效的选聘、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评价制度,更要强化学业导师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要落实好学生学业导师制,导师角色定位要准、分工要明确,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各有侧重而又相辅相成的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余安喜,李贵林,何峰等.本科生导师制试行效果分析与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

[2]陈博.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2).

[3]孙阳华,张勇.浅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4]邱国玉,王佩,谢芳.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就业技能项目化训练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JGA2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