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际鹏

【摘  要】全产业链思维对企业创新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基于全产业链思维对企业创新改革发展的启示,对企业创新改革发展中运用全产业链思维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个人主义作祟,缺乏全局意识;经验主义当道,缺乏协同意识;形式主义干扰,缺乏逻辑意识,并根据全产业链思维的特点从“变”“全”“严”“准”四方面提出具体的应用方略。

【关键词】全产业链思维;改革发展;改革推进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6-0076-03

1 引言

在企业发展中改革创新是应然之举,跟随时代趋势进行积极的改革调整,能使企业在关键时期得到“补钙加油”,增强企业产品力,唤醒发展活力。但企业改革体量庞大、类别复杂,涉及人事改革、制度改革、工作流程改革等多项内容,且面临顶层设计、推进方式、利益分配、成员共识协调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改革环节缺位都会引起发展的失调。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改革中往往难以兼顾全局,容易导致改革陷入“头重脚轻”“华而不实”的境地,更有甚者会带来巨大风险。而将全产业链思维运用于改革中,从全局出发构建改革发展的框架体系,形成改革推进的系统逻辑,是提升企业改革适切性、操作性的有益之道。但如何把握全产业链思维的核心内涵,将其与企业改革发展、推进紧密融合,并从战略高度构建全产业链改革的框架结构,是新形势下企业掌舵者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2 全产业链思维对企业创新改革发展的启示

2009年,中粮集团提出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旨在构筑一条涵盖农产品领域源头和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其实质即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来替代市场机制进行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全产业链战略,具有强大的自我造血和机制协同能力,而由其延伸出的全产业链思维,对企业改革发展意义非凡。全产业链思维,即贯通企业上下游全链条的思维模式,通过全面分析、全过程探索、全流程思考形成链条式的实践逻辑,从而指导管理者站在总体层面进行资源整合、系统规划、机动协调,成体系地设计与推进企业改革。

2.1 全面兼顾,让改革体系更系统

全产业链思维,强调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性和统筹观,其涵盖了改革从设计到推进的每个环节,能够充分确保改革全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得到科学的有效掌控。这种全面兼顾的特性,决定了其能够赋予改革初期改革者进行改革发展的系统意识。在改革发展阶段,全产业链思维的融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对整体的宏观把握,凸显的是既要打开顶层视野,又要胸怀全局观念。管理者要善于从改革规划的繁枝茂叶中提纲挈领,占高位、谋远略、布远局,结合企业运行状况对改革发展进行分步骤调整、完善,提升源头掌控能力,强化全局的系统思路。二是在改革发展中对改革推进的风险进行评估。做好改革前的把脉问诊,是改革发展的必然阶段。管理者需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改革计划,并在计划中明确列示人事改革、制度改革、工作流程改革等各环节,评估改革推进可能遇到的难点或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前制定调整策略,从而实现整个改革的系统闭环。

2.2 上下协同,让改革推进更严谨

全产业链思维主导下,企业改革从顶层设计到推进过程的上下游将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上下协同”是其显着的特征之一。在这个联动的紧密体系中,一方面可以把改革推进中最末端的需求,通过机制和计划逆向反馈到处于最前端的设计环节。另一方面,其也可以将改革发展环节的潜在意图传递到推进过程中的其他环节,从而为其提供实践导向,以及起到相应矫正作用。借助这种互动的双向反馈,可以实现对上下关联企业改革情况的全面分析,有助于构建更加标准、规范的改革推进流程,且通过局部纠偏、调整,能够使企业发展的安全风险及时得到管控,提升改革推进的严谨性。另外,通过全产业链思维的引入,还可以在改革中构建具有明显协同特性的全程追溯体系,实现人事改革、制度改革、工作流程改革等环节的无缝衔接,确保企业改革过程可追溯、改革责任够明确。一旦在改革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症结,切断不良因素的干扰,为改革推进的步骤顺利实施提供更直接有力的支撑。

2.3 统筹配置,让改革成本更经济

全产业链思维着眼于全局、服务于全过程,构建了一个思维逻辑上的完整闭环。其富有弹性的链条机制,强大的统筹配置体系,增强了企业机体的柔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将其作用于企业改革之中,其特有的资源调度和聚合效应两大特点,能够有效降低改革成本,实现改革效益的最大化。其一是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能力不断提升。全产业链思维下,企业改革各环节之间相互衔接,整个改革链条相互贯通,改革推进各环节中的资源能够有效互通互补,推动企业改革的整体达到持续、稳定、健康的状态,有效减少改革中的非必要损耗。其二是全产业链思维下的聚合效应优势显着。通过运用全产业链思维,不同环节的融通聚合达到相应规模后产生了远大于局部改革、片面改革的效益,大大节约了改革成本,能够使企业获得显着的效益优势。

3 企业创新改革发展中运用全产业链思维的影响因素

3.1 个人主义作祟,缺乏全局意识

全产业链思维强调全局观,一切改革发展与推进的出发点,皆基于全局的统筹。而现实情况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各种“谋私”行为依然存在。一种情况是,部分企业改革的管理者往往假借改革之名,为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窃取利益,中饱私囊;另一种情况是,管理者在改革中大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导致改革过程缺乏全局意识,在改革中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以至于拖累改革进度,丑化改革形象,甚至极易产生改革“蛀虫”,蚕食改革成果,降低改革成效。

3.2 经验主义当道,缺乏协同意识

上下紧密衔接、互为补充的协同意识,是改革发展、推进中对全产业链思维的主要借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现实中,一些企业管理者自诩为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因而在改革中大秀自我阅历,大谈经验主义,让“我的”个体想法凌驾于集体之上。但过分强调经验主义,将严重制约全产业链思维中协同合作机制的开展。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改革发展初期、改革推进期、改革反馈期。在改革发展初期存在盲目心理,缺乏创新思维,设计改革计划时以经验为主,不能紧跟新政策、新形势,以至于看似新瓶实为旧酒,乏善可陈;在改革推进期守旧思维严重,不能结合企业实际现状特点、不同部门的个性需求制定推进思路,讲起道理头头是道,干起事来还是老一套,固化的经验主义将直接导致链条各个环节中的协同调度力度减弱,甚至对协同机制起到消极作用;在改革反馈期,传统的经验做法无法对改革的优劣势进行系统总结,使得改革总结反馈千篇一律,不能真正起到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导致下次改革继续沿袭老套路、老方法。

3.3 形式主义干扰,缺乏逻辑意识

全产业链思维更加强调逻辑的作用,其集中体现出的缜密性、步骤性、全面性、可持续性、协调性等特点,让管理者与改革参与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改革发展与推进中的主次逻辑、系统逻辑和效果逻辑。但现实境况中,部分企业改革受形式主义影响明显,导致无法有效运用逻辑意识推进改革。就主次逻辑而言,部分改革发展者流于形式,将改革计划中的各种要素“大锅烩”,让改革推进中的执行者们手忙脚乱、分身乏术。在系统逻辑上,一些管理者思维局限,敷衍了事,缺少针对因果、内外的逻辑分析,直接导致对改革缺乏前瞻性。部分管理者仅从内部情况制定改革计划或推进措施,不考虑外部行业链条和社会环境,因而也极易导致改革从内部看自我感觉良好、从外部看则哗众取宠。在效果逻辑层面,一些管理者片面性、自我性、表面性思维长期存在,对全局的分析、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个体互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无法获得改革中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更加无法激发改革中个体的创新意识,极大阻碍改革工作的推进落实,更严重损害了改革的形象。

4 全产业链思维对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应用方略

4.1 基于“变”而增强改革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全产业链思维中“变”的特点,与全产业链中的多环节协同和整体全局性密切相关。在改革发展、推进中,要不断增强“灵活变化”的机动思维,提升企业管理者思维理念的灵活性。

一是企业改革参与者专业知识的求变。改革者要以求索的心态,加强自我学习,多开展交流沟通。学习的目标,要聚焦全产业链思维下改革发展、推进的优秀范本,既要锻炼自身与链条中上下游环节的协同能力,积极开展纵向交流,又要与同行业管理者开展横向交流,针对某件事情进行深度沟通,实现思维转换。在工作实践中,管理者还需主动自我锤炼,在不同环境下锻炼适应能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丰富新的经验,做到面对变局时胸有成竹、应变自如。

二是要敢于身份与姿态的转变。以往企业改革推进中,管理者通常发挥的是指挥官作用,生硬地将各类改革条例灌输给下属,强硬要求下属转变工作模式、工作理念,这种强压模式容易导致下属对改革产生负面心理,不能真正理解改革的涵义及优势。甚至一些下属会对改革产生敷衍心理,表面积极推进改革,讨好领导,实则破罐子破摔,影响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在全产业链思维下,管理者不仅要根据改革计划详细构建改革推进措施,还要将改革与企业个体发展深度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及时向年轻人学习,听取下属的意见、与其共同探索执行方案,使改革的思维理念更具有灵活性。

三是要运筹帷幄,及时调整计划。企业改革发展计划一经确定,并非完全不能改变,管理者要在全产业链思维下根据企业不同时段的运行情况对改革计划进行衡量、思考,一旦发现漏洞或缺失,要立即进行调整改革,从宏观上把握大局,确保改革发展计划的合理与科学,真正使全产业链思维在改革中得到全面落实。

4.2 基于“全”而提升改革创新发展的系统性

在全产业链思维下,企业管理者在开展改革发展工作中,应将眼光放长远,基于全产业链思维中“全”的特点,提升改革发展的系统性,站在制度层面和部门协同层面制定改革发展。

一是要构建系统的改革制度体系。在坚持科学、严谨的基本原则上,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流程、职能部室的设置与改革之间的关系,理清改革流程的“明白账”,提高改革的效能。同时,要在改革中定期对制度进行审视,及时剔除发展中的“僵尸制度”,堵住管理漏洞。

二是要系统部署改革中的工作职责,明确部门职责界限。企业内部职责边界模糊,极易造成改革中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资源浪费,甚至引发内部矛盾,拖拉改革效率。在全产业链思维下,应坚持“全而不乱”“多而不混”,制定系统、全面的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确保改革中各部门界限明确、各司其职,以及时精简各部门之间重复类工作,疏通改革的卡点、堵点,解决部门改革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1]。

4.3 基于“严”而细化改革推进的谨慎性

因全产业链思维的缜密性和关联性凸显出的“严”,特点是各环节衔接严密,步骤严谨。也就是在改革推进中,既要有一盘棋思维,又要有绣花针精神,绣花针精神的严密与严谨,是确保改革取得成效的又一关键因素。细化改革推进的谨慎性,其主要措施为:

一是要细化分析各类改革决定,全面统筹推进改革措施。要将全产业链思维运用到改革推进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各项改革内容的融会贯通,以更精细化的严、更精益化的严,全面深入地对改革措施进行执行推进,形成环节紧密契合的实施步骤。不仅要在改革前端对各类计划进行周密思考,提升计划内容的完整性,还要仔细思考改革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及时针对问题制定引导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二是要制定纠错容错机制。在全产业链思维下制定纠错容错机制,及时对改革误区进行调整,避免错误持续扩大,增强改革推进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管理者应坚守谨慎意识,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针对该环节制定纠错方案,并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下属从严要求,确保各项改革工作得到规范化推进。

三是要善于总结反馈,实现全流程步骤的严谨推进。在推进改革措施一定时间之后,管理者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对本次改革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对改革推进的整个流程进行再次审视,通过反复观察、仔细思考,寻找改革中的不足,在完善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提升改革计划推进的合理性。

4.4 基于“准”而筑牢改革目标的坚定性

在改革发展中,“准”是宏观导向。为使后期改革工作得到有序推进,管理者应找准大方向,理清核心思路,搭建清晰的改革发展框架,确保步调迈得准,力气使得准,想法聚得准。这就要以实践调研为基础,以事实数据为支撑,以可行性为标准,定准方向标,把准细节脉,还应对改革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系统评估,提升改革推进步骤的精准性,确保改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理有据。

在改革推进中,“准”是细节把控。在全产业链思维中上下协同性的作用下,改革者应做好改革推进中“准”的深度运用,要善于在整个内外部产业链条中对企业开展全面体检,明确改革的聚焦点和侧重点,以找准发展中的“病灶”,对症下药。同时,还应主动进行自我革命,净化企业行政生态[2],以根除形式主义。通过破除内部积弊,坚持标本同治,针对改革中随意化、形式化、庸俗化的问题精准解决,破除改革发展的“中梗阻”,以坚定改革方向。另外,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准”,还应融入群众的集体智慧。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以发展为中心,改革的智慧始终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基层员工的需求点和企业改革的方向具有天然的高度的一致性,企业团队的向心力能够让改革的聚焦点更为精准。管理者应在坚持改革核心路线的基础上积极与既定改革受益群体取得联系,引导其主动参与或融入改革发展过程,使其在改革中有盼头、有劲头、有想头。具体可通过增加人文关怀,及时渗透改革内容,通过在生活上、工作上和思想上的关心,使既定改革受益群体能够理解改革的内涵,增强改革的认同度,进而形成改革征途中新的推动力,这股拥护的力量也将反过来更加坚定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燕子.“不敢,不能,不想”理念下单位内部管理改革中的减法策略[J].领导科学,2022(3):65-67.

【2】孙洁.组织力视角下正向配置改革动能、势能与效能的思路[J].领导科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