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杰/文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就,但共同富裕的实现仍面临着一系列瓶颈,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差异、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完善、收入分配不均衡、品牌及销售渠道拓展受限,以及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乏力等方面,需通过推进农村多元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并完善税收政策、鼓励多元化创新搭建致富路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惠民等方式,解决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助推城乡进一步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各级地方政府与农业农村部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目标,紧扣街道党委办事处的工作部署,以四大工程为引领,夯实三农底盘,擦亮生态底色,在产业提质增效、绿色生态兴农、全域和美建设、强村富民共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效。 为进一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共同富裕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要在农村多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保体系建设、多元化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是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从而让全体人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乡村振兴背景下共同富裕实现的瓶颈

城乡发展仍存差异

尽管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日渐加快,但城乡发展差异依然存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但仍然明显。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人均收入上,还反映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上。由于城乡发展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成为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一个重要瓶颈。

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但目前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 相较于城区,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滞后,不利于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成为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又一瓶颈。 以笔者所在区域为例,本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面广量大、战线长,涉及农户多,政策处理难,且受农事季节和河道水位、天气等因素制约较显着,个别村对政策处理工作有畏难情绪。

收入分配不均衡

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其收入增长幅度仍较小。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 这种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城镇企业职工、单位离退休和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待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尽管国家近年来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相对较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实现共同富裕变得更难。

品牌及销售渠道拓展受限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拓展农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对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销售渠道有限,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 线上销售农副产品起步晚,且主要集中在头部几个企业及主播中,农民受益程度不高。

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乏力

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增收乏力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营管理不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等方面。 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乏力的状况,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强村劳务公司等新兴业态缺少专业管理人员的问题也尤为突出。 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需要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和运营,而目前这类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和管理,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经营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不利于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背景下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

推进农村多元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

农村多元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要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农村电商发展力度,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为实现农村多元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可采取四项具体措施。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 年10 月底,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 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1.6 万家,组建联合社1.5 万家。 全国超过107 万个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9.7 亿亩,服务小农户9 100 多万户。 这足以证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庞大、势头强劲。 在农村多元产业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应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效益,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以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为主导的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导的模式、“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 二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期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打造乡村经济新增长点。 三是加强城乡产业协作。 例如,可通过延伸产业链、扩展产业范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率,发展生态功能拓展型、旅游功能拓展型、文化功能拓展型、社会功能拓展型等类型的产业,引导城市企业与农村地区展开合作,投资兴业、拓展市场,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作机制,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是完善农村电商体系。 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商普及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农副产品电商标准体系,提升农副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进一步推进农村多元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入,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另一重要路径。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四项。 一是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农村客运网络,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加强对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确保道路畅通安全。 二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旱抗涝能力。 三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加大农村学校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孩子的教育水平。 通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可优化农村地区的人才结构,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具优势的人才条件,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四是加大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力度。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医院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覆盖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减轻城市医疗系统压力。

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并完善税收政策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制度保障,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保体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的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三项。 一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全覆盖;二是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三是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对困难家庭和特殊群体予以兜底保障。 采取这些措施可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缩小贫困和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完善税收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体措施包括两项。 一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二是对投资于农业领域的资本所得给予税收优惠。 完善这些税收政策,可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持。

鼓励多元化创新搭建致富路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鼓励搭建多元化创新致富路径。这不仅可激发农民的创造力,提高其收入水平,还可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以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创新致富路径。 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可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资源,将这些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二是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达845 万,已带动672 万户农民受益。 在后续的实践中,应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三是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 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地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也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

另一方面,农业服务业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加大对农业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务主体水平,拓宽服务范围,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 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农业服务业主体。 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其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拓展农业服务范围。 从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提供包括技术咨询、市场信息、金融服务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三是加强农业服务业人才培养。 加大对农业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农业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创新农业服务业模式。 鼓励农业服务业主体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如订单农业、农村电商、视频直播、冷链物流等,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惠民

首先,应强化对村级集体土地流转的监管。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流转行为合法、规范,防止流转过程中存在不正当行为损害农民利益。 同时,应鼓励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如出租、转让、合作等,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应合理使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服务农民群众的重要资金来源,应合理使用这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同时,应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最后,应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和思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如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农业产业链金融等,以提高集体经济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文章提到的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付出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需注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单一、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增强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