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均君/文

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2022 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通知》(财会〔2023〕6 号)文件,其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内部控制编报工作的组织领导,改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内控报告编制、汇总、审核、报送、分析、应用等工作。 同时,要求各单位统筹协调内控报告、部门决算等,确保数据口径一致,可见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 事业单位应当顺应各项政策要求,制订并执行好内部控制方案,建立规范有序的内部控制管理秩序。 鉴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尚存在较多不足,对此加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

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其本质是制定全方位的规章制度,遵循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流程,切实规范执行各项工作,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管控,保障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提升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能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涉及五项内容:一是确保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这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二是提升资产管理的安全性、效益性,有效减少资产流失;三是提升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各类财务报告,反映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四是规范内部权力运行,提升工作效率,防范徇私舞弊现象与腐败行为;五是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服务效能,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使用,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履职能力和服务效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意义

树立事业单位的良好形象

财政拨款为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用于各类群众服务工作,因此,社会各界均较为关注事业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内部运行管理活动加以严格约束,减少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的问题,切实提升事业单位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还有助于事业单位树立良好形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对维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事业单位借助内部控制手段,能够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事业单位通过逐步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全方位监控,并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减少挪用、占用、盗用的风险,避免资产流失,确保资产安全、高效利用。 此外,通过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事业单位明确了内部控制工作职责要求,将其细化于各部门、各岗位,建立细致的工作标准,一旦产生资产使用、管理问题,能够有效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促使各部门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增强资产使用、管理的责任感,减少事业单位的损失与风险。

确保单位会计信息准确与完整

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能够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使得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运行情况。 具体而言,事业单位通过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约束作用,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借助标准的内控手段,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权限,确保各主体遵循相应的规范约束,根据要求收集、处理财务数据信息,编制财务报告,提升各项数据信息科学、精准度,领导层也能够及时发现内部运行风险,从而制订科学的运行发展决策。 同时,内部控制体系也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监督的桥梁与纽带,督促各个部门相互监督,从根本上增强内部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不足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事业单位因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缺陷,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内部控制文化,领导层、各部门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知不足,各项工作未能切实落实,员工也认为内部控制工作与自身利益无关,不注意工作规范性,常常出现不合规的业务事项,给单位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其次,事业单位欠缺健全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部分单位由财务人员负责内部控制,而财务人员执行内部控制的精力不足,各项工作落实不到位,且未能遵循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影响内部控制结果的科学性。 再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因缺乏覆盖范围广泛、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单位执行内部控制工作缺乏依据,且容易产生一些内部控制漏洞,加剧了事业单位面临的潜在风险,也不利于建设规范、有序的内部控制环境。 最后,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导致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横向各部门、纵向上下级存在沟通障碍,不利于推动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业务、财务融合的共享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对整体业务范围全过程监督把控,降低了内部控制工作效率。

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不到位

事业单位收入业务存在以下风险:一是部分事业单位收入未能依据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存在收费不规范或乱收费的现象。 二是收入业务未能由财务部门统一办理,存在私设“小金库”的风险。 三是事业单位存在违反“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甚至设立账外账。 四是执收部门、财务部门双向沟通不到位,单位未能及时掌握收入项目时限、额度,应收未收难以避免,损害事业单位利益。 五是各类票据、印章管控责任缺失,会因票据丢失加剧单位内控风险。

事业单位支出业务主要存在以下风险:一是部分事业单位支出范围、开支标准不符合规定,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挤占难以及时避免,进而预算失控,经费控制效果不佳。 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支出业务不合规,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 三是虚假票据报销现象难以避免,触犯国家法律红线。 四是对各项支出的分析、监控不到位,缺失重大问题应对机制。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不足

新时期,事业单位需重视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问题。 首先,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未能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容易因制度漏洞增加固定资产管理风险,且因内部岗位责任制度划分不明确,一旦出现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单位难以落实问责机制,增大了事业单位损失。 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础管理不够完善,针对固定资产并未建立相应的定期盘点机制,对固定资产的数量、使用状态了解不够全面,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缺位,难以提升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最后,部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层面未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而内部固定资产种类繁杂、数量众多,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采购内部控制不足

现阶段,事业单位采购环节内部控制不足,可能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首先,部分单位并未事前制订详细的采购预算计划,采购人员未能有效收集各部门需求,对市场信息收集不足,因而制订的采购计划不够合理。 其次,事业单位采购队伍建设不足,采购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因个人采购知识欠缺、不了解相应的工作流程、道德素养不佳等,出现相应的违法、违规现象。最后,部分事业单位对采购流程的约束不足,未能充分调查供应商资质,容易出现采购质量问题,且对采购合同的把控不足,因采购合同条款审核不严格,遇到问题难以有效保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

对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为加快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事业单位需重视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落实。

第一,创建良好的内控文化,领导层需全面转变认知,了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针对内部重大违纪人员、内部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制订对应的惩罚措施,发挥警示作用;针对内部控制执行良好,工作落实到位的部门、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行为。

第二,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事业单位可由领导层牵头成立内部控制小组,成员涉及领导层、各部门负责人、审计人员。 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应负责各部门的宣传培训工作,促使各部门员工明确单位内部控制政策,从而在工作执行环节认真执行,增强单位内部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也需监督控制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的纪检审查工作,建立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为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建立基础。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其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核心。 事业单位应合理划分各部门职责,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如授权审批、业务经办、财务审核、财务核算等,实现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有效牵制。 尤其是针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必须通过清晰、明了的责任划分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力,确保各项工作执行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针对“三重一大”事项,严格落实重点工作审查机制,遵循相应的审批程序,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同时,事业单位也需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工作人员依据风险管理机制,高效识别、评估风险,及时发现单位潜在问题,减少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切实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营造严肃、规范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为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需强化内部沟通,因而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各部门建立线上便捷的沟通渠道,实现纵向、横向的顺畅沟通与高效协调,提升内控执行效率。 同时,建立业财融合共享信息系统,实现业务、财务系统联结,利用信息系统,监督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实现全流程动态把控各项数据信息,让内部控制工作覆盖范围更加全面且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重视收支业务控制

针对事业单位收入业务内部控制提出如下举措:一是合理设置收入业务岗位,重视归口化管理,财务部门应科学落实会计核算,避免账外账。 二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格依据规定项目标准征收,并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 三是落实好收入分析、对账机制,及时识别异常情况并予以处理。 四是完善票据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票据申领、启用、核销、销毁程序。

针对事业单位支出业务内部控制,制订如下方案:一是加强支出事前申请控制,业务人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及预算指标,遵守支出管理规范,严格执行申请程序。 二是控制支出审批,建立标准化审批程序,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三是重视支出审核,评估开支范围、标准、单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是分析控制支出业务,针对支出业务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报告分析,明确支出业务异常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点,应受到事业单位重视,以达到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 首先,事业单位需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健全资产管理机制,依据实际工作要求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涉及验收、核算入账、领用移交、清产盘点等关键环节,建立明确的操作规范,划分好各个主体的管理责任。 其次,重视基础管理,确保底数清晰。 事业单位各部门应重视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做到有物必登、登记到人、一卡一物,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了解固定资产数量、价值,掌握固定资产使用状态。 针对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及时上报财政部门,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范,使用价值最大化。 最后,加大固定资产监管力度。 事业单位可运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动态化管理模式,切实提升固定资产管控效率。

加强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控制

采购也是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应予以重点控制,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使用。 第一,制订完善的采购预算计划。 事前相关人员需详细整理并收集各部门需求,以实际需求为基准,制订详细的采购计划,可针对制订采购计划的相关责任主体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其在制订采购计划前重视市场调研,并在执行阶段严格记录相关信息,便于日后查询。

第二,优化设置采购部门,培养专业的采购人才。 事业单位采购的合法性、物资采购的质量,需专业度高、道德素质良好的采购人员作为支撑,内部需独立设置采购部门,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并针对采购人员,培训相应的采购招投标知识,促使工作人员了解自身工作职责、明确采购流程、规范,防范采购环节违规现象。

第三,严格规范采购流程。 通过规范的采购流程,确保采购招标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供应商相关资质齐全,把控好采购质量关,切实杜绝暗箱操作的现象。 同时,事业单位也需重视采购合同管理,要求采购合同条款齐全,合同签字盖章规范,重视采购合同归档,控制好相应的质量风险。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对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全面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是顺应时代、政策发展趋势,满足事业单位自身建设需求的重要举措。 事业单位应关注并切实落实各项内控方案,可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将内控融入企业文化、健全组织架构建设、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并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落实提供保障;严控内部收支业务,针对收支环节存在的风险点,事前制订详细的应对方案,并依据规范执行各项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控,通过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重视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加大固定资产监管力度,实现全流程、范围广泛且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关注采购活动控制,制订完善的采购预算计划、设置采购部门并培养专业的采购人才、严格控制约束采购流程,把控采购质量关,并管理好合同,以便遇到问题作为维护单位合法权益的依据。 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环节应以现有关键环节问题为着手点,不断调整,全面提升单位内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