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旸博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皎皎空中的一轮孤月,你有多久没有感受夜间徐徐清风,你有多久没有听见蝉鸣.....在欣赏美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之前,打开心灵的窗扉,敢于去体会自己心灵的变化是第一步。从古希腊雕塑开始,走过中世纪,看过文艺复兴,也聚焦过巴洛克艺术、荷兰小画派然后走向了法国艺术,走向了现代艺术。仿佛是一次长长的旅行,那些雕像,画作,建筑都是举世闻名的作品,而很多时候褪去华丽的外壳,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是内心看到这些艺术作品时的最真实最朴素的感受。

从古代希腊的雕塑艺术开始,雕塑给人以更直观的视觉效果,比例的调和,线条的柔美与粗犷,体现出人对自己身体恐惧的征服,蕴含着一种追求美丽的坦率。在这里,表面的波涛起伏和冰山下的冷静的优雅得到了融合。其中,还有一部分雕塑是残缺不全的,那种残缺让我想到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留白,让我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憾事,给人以想象空间,这种残缺的美成就了艺术的完整。

随后,我们来到了中世纪,经历了早期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每当我看到那些极力向天空生长的尖而高的教堂,我仿佛听到每一个尖尖的屋顶向天空奏鸣,它们谱出出急快而宏大的交响曲。亦或我从未敢想象从上空俯视这些尖尖的教堂,这种垂直的架构给人以竖直空间上吞噬的恐惧,仿佛有一种魔力使人坠落至那极高极尖的屋顶。每当我这样去幻想,那哥特式的精髓就更凸显了一步。

随后这些艺术形式在人内在精神的解放中从神学的艺术形式中跳了出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市民阶级的兴起,催生了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艺复兴。倘若说孔子创立私塾促进了学术下移,那幺文艺复兴也使得作品人物的世俗性得到了突破。其中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三位代表人物,莱奥纳多的深,米开朗基罗的大和拉斐尔的明媚更是各有千秋。莱奥纳多的深也体现在他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乐师,画家仅是他的一个姿态,他探索学问式的精神贯穿在他绘画的全过程,因而成就了他的深,比如他在《最后的晚餐》里面的光学和阴影的探究。米开朗基罗的大和拉斐尔的明媚也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米开朗基罗的大是用他丰富的命运和他悲怆的丑陋架构起来的感性的表达,拉斐尔明媚干净的色调一如他平坦顺遂的艺术人生不显沧桑。

相比之下,巴洛克变化的艺术和17世纪荷兰小画派与18世纪法国的艺术就像是人们做了太久正经的事情之后突然想要变得矫揉古怪,自由无拘,这种艺术的氛围仿佛夏天穿着凉鞋趟过青石板,捡起溪涧清凉的花石子,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巴洛克艺术是富于变化的艺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波罗与达芙妮》那如玉脂般纤凝的质地,翩若惊鸿的回眸。荷兰小画派对光暗的把握使得画面能够给特写打上高光,质地也更细腻。伦勃朗肖像画正是借助这质地将一眼一眉传达的栩栩如生;维米尔《带珍珠的少女》从黑暗中的顾盼回眸,眼神如月色般流转,犹如一朵静谧的白花,在心头留下印记。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最给我冲击的是格留兹的《打破的水壶》。肩负说教任务的画家因为对女模特着迷而使得画作注入了感情,画中的女孩丰腴纯真尽现。人们意识到艺术并不在于要维护什幺或者宣扬什幺,而在于它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的方式,换言之艺术需要注入灵魂。巴洛克艺术、荷兰小画派和18世纪的法国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奇特的分支,倘若说之前的艺术在向一个蓬勃向上的方向发展,那幺这个时期的艺术重心并不在成长为参天大树而在于开枝散叶,向着自由的方向活泼发展。

19世纪法国的美术建立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表现自由主题的素材也越来越多。曾经,我们就《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展开了关于自由的讨论。相比于我们平时所讲的平静的自由,画面的自由是热烈的——热烈的争取,热烈得盲目甚至使得自由成为一种噱头,大多数人没有考虑过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制度维护自由只是被动地被领导着。这也让我想到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永远在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因为它在约束的背景下实现永远是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博弈。

印象画派和后印象主义是让我感受更为丰富的艺术学派。莫奈迷醉于对光影的追求,我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光影有一种变动不居的流逝感,流逝带来了一种惜取和挽留之意,那幺刻画光影就是与时间赛跑的艺术,在这场赛跑中变化的光影又在每一刻呈现出不同的姿色,是刻画静物模特所不能带来的体验。莫奈创作的干草堆系列也可以说是他对光影的一种趣味实验,他自己也乐在其中,这份快乐持续到晚年即使不能看到颜色依旧在睡莲中寻找归宿。

后印象主义画派中梵高所作的《Starry Night》使我颇有感触。静谧温馨的村庄与皎洁浩瀚的夜空相交映构成一幅震慑的图景,仿佛《三体》中宇宙间维度最后的决斗只能在这样宏阔的画卷上展开。在正如一本书名所说的那样《躁狂抑郁多才俊》,梵高作为一名躁狂症患者同时也具备了更出色的艺术潜质,因为他更热烈地去感受生活。我有一个处了七年的男朋友,当前些时候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好几年都被确诊是自闭症的时候我很难接受,可是慢慢的我发现他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对生活的观察,写出的文字都有独特的动人的味道,后来我也发觉这是我很中意他的一部分原因。所以我对心里有疾病的人都抱有特别善意的考量,也明白一些他们能够成为才俊的原因。当上帝对一个人关上了门,他也打开了一扇窗。

世界本就是一充满矛盾的,在艺术面前你需要知道很多也需要什幺都不知道。比如当你欣赏一幅画作后,了解世界名家怎幺去点评是有必要的;比如毕加索在画“公牛”系列的时候需要通晓怎幺去精细刻画每一处的技艺;比如去了解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时代背景...有些时候什幺都不知道也是必要的,比如去感知看到一幅艺术作品时内心的第一感受,比如毕加索毕生都在追求的天真无邪的儿童画...

每一幅作品的完成不是在作家停笔的那一刻结束的,而是在欣赏者观赏完这幅画之后。“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欣赏者的再解读对于这幅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因而在鉴赏西方艺术,不止是西方艺术而是各类艺术的时候,要在对其有一定了解的同时遵循自己本心的感知力,或许会有独一无二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