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裕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江苏 张家港 21561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可见,“改”与“作”关系密切。作为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文评改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由教师“精批细改”的做法,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全方位自主修改,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语文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持久之计,明确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

(一)兴趣为壤,提升学生的作文技巧

一篇习作文章的修改与写作过程都是逻辑思维、阅读能力的综合反映,习作的修改更是写作思维、技能与语文素养的体现。“文章不厌百回改”,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在经过一次次的反复推敲与对比后最终才以一个“绿”字成为经典诗句流传千年。利用各种形式的修改活动,让学生列出作文中的问题清单,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去修改、完善。读一读,前后对比,消除写作文心里负担的同时,学生自然会体会到“不厌其修”的乐趣,通过“作文诊所”不断思考、实践和摸索,提升了作文技巧。

(二)体现主体,强化学生的参与效果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内化到深层教育教学观念中,教师的“教”不应代替学生内心的呼唤,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大胆写,用心写。“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是对一个主题进行反复操练的过程,能够从找出问题、思考问题、改掉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原地踏步”,由熟生巧,习作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突破常规,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

作文教学中,定文体、定结构、用固定语句、定修辞等所谓的作文指导,对学生而言反而成了越念越束缚的“紧箍咒”,作文内容、形式、表达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僵硬化、模式化,缺乏个性可言。教作文要教在思路上,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代他人立言”。将自主评改模式引入到作文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强化写作的内驱力,让学生主体积极探索,还原作文的本质,发挥个性才能和创造,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裹足不前,厘清小学作文学生自主修改模式的不足

(一)学生自改——蜻蜓点水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已经习惯了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习惯。事实上,教师对修改的包揽,不仅使得学生在写作完成后便产生了大功告成的心理,精细到每一个段落的评价改正意见还会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有的教师即使引入学生自主修改模式,也会在诸多顾虑下将本应是学生完成的修改而一同包办,学生瞥一眼就丢在一边,下次作文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对批改的过度关注使得学生对习作的自主修改仅停留于“蜻蜓点水”。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才应该是文章真正的修改人,教师应把修改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充分的修改机会与时间,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习作的自主修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

(二)关注“引用”——过犹不及

在作文批改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引用”,喜欢名人名言以及历史典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在自主批改过程中就会绞尽脑汁的去“引用”,想要通过一些成语、名人的经典语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化妆”,忽略了写作习惯和习作细节。虽然,这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样的文章常常千篇一律。比如在描写春天时,学生都会使用春暖花开、生机勃勃、春回大地等成语,描述的语句也基本类似,如“这是一个春色满园的季节”。这样的“引用”,缺乏学生自己独特的性格,再华丽的辞藻,也读不出半点情感。

(三)素材限制——浮光掠影

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在出作文题目的时候,教师常常会以提点的形式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写作素材限制了范围,导致本就生活圈相对狭窄的学生很难找到写作素材,在批改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学生将同一个写作素材运用于多篇作文中的现象。比如,关于以“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为主题的写作,教师的引导往往局限于学生熟悉的老师、同学、长辈或兄弟姐妹,而往往忽略了动画片中的动漫人物、古代历史人物等。写作素材范围一旦受到限制,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不会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三、精进不休,优化小学作文学生自主修改模式

(一)营造自改氛围,形成自改习惯

1.反复朗读,边读边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以精辟的语言告诉我们朗读对于语言敏锐度的培养与提升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价值。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完成的习作自主朗读出来,凭借语感和声音刺激,往往不难发现其需要修改的地方,比如:错别字、少写或多写一个字、有语病的句子、标点符号是否规范等,边读边改,力求得体、规范,既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自改意识,也能使习作得到初步完善。

2.一文二作,边作边改

一篇作文的创作过程需要经历审题、选材、表述三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灵感的爆发,而灵感往往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加上表达过程具有限时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第一次成稿时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文二作,就是让学生重新经历一次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对初次作品进行修改、润色,亦是再“作”的过程。教师可以采取“冷改法”的策略,待学生作文3~4 天后,引导学生再次对自己的习作进行阅读、审视,此举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思维火花,避免作文之后束之高阁,同时也能克服“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的不舍心理。

3.创新组合,学生互改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运用于作文自批过程中,有利于形成民主修改的气氛,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习作修改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改,然后再进行同桌交叉批改、小组互改的形式,对于学生自主修改过程中不能发现的毛病可以在同桌互改或小组批改的过程中准确地被发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既能形成学生共改的积极氛围,也能保证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给修改方法,形成自改习惯

1.根据习作要求修改

“跑题”是作文大忌,一旦偏离了作文主题,再优美的语言也是无果。比如关于“浓浓的母爱”的习作,如果学生选择的材料是妈妈整天窝在沙发里陪同自己一起刷抖音、玩游戏,或者是妈妈不爱做饭、爱打扮,给自己点外卖等行为,那就离文章主题相去甚远。任何文章要突出中心,材料应为所表达的中心服务,才能避免跑题偏题的现象。

2.围绕内容进行修改

文章既要避免中心不明的表现,记叙的顺序、详略得当以及内容的连贯同样是修改的重点。围绕内容进行修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作文的题型特点,比如针对写景作文,要突出观察的细致,注意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有次序地描写,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注意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才是一篇基本合格的写景作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将人、景、事交融,就可以为作文增色。

3.针对词句进行修改

写好作文并非易事,在根据习作要求、围绕内容进行修改的基础上,还需要针对词句进行修改,着眼全篇,从整体到局部,通过句子、词语的精批细改,使文章内容充实,融入细腻真实的情感,更加突出中心。例如:

原文句子:秋天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沉甸甸的稻谷成熟了,金黄一片,金黄一片。

经修改、润色的句子:秋天到了,乡间田野瞬间变成了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稻谷害羞地低垂着头,飘散着等待收获的成熟气息。

先求“清通”,后求“工巧”。对比原文句子与经修改、润色的句子,改后的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拟人的手法也能读出喜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当学生融入写作情境,发挥创造性进行词语锤炼,力求使文章表达正确,又能显得形象生动时,就体现了“改”的价值。

(三)应用多元方式,提高自改效果

1.教师示范,循循善诱

优良的示范拥有最好的说服力,学生习作自改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明确习作修改的整个进程,需要发挥教师引导、辅导、点拨角色的价值,带着学生走一程后再放手,这样的进程更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比如,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作文,选取一段展示出来,利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记号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去引导学生思考是否需要修改、怎样修改,再将老师的修改呈现出来并附以说明,直观感知教师批改过程。最后再与学生的修改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修改的原因与措施,初步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授之以渔。此外,在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过程中,可以有目的选择2~3 篇学生自主作文,进行当场讲授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将直观高效的修改与效果不明显的修改进行对比,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比较中逐渐领悟习作的修改之道,体会文章修改之法。

2.共同批改,集思广益

批改作文,学生是主体,集体批改既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这种新鲜感和批判感,能体现集思广益的优势,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待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以找出具有问题的习作投影出来,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疑问,通过集思广益将学生在习作和修改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逐一呈现出来,并一一得到纠正,最终形成一篇好文章。以“助人为乐”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为例,学生自主完成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文章进行审查,从选择的素材到立意,再到结构的安排,判断文章是否跑题、东拉西扯,在体现主题的基础上,再细看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避免错别字、语病等,然后进行增补或者润色。最后,在小结中,引导学生从习作修改的具体实例中明确修改标准,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修改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再次自主修改,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一一面改,评语激励

所谓“一一面改”,即优秀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对一的帮扶过程。这样的搭配,可以发挥班级中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使学生快乐习作、高效批改,在班级中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积极氛围。具体来说,面改时学困生可先欣赏优等生的习作,画出好词好句,而优等生则通读学困生的习作,找出问题。接着优等生为学困生可边修改边讲解,“这个地方怎幺改,那个地方为什幺要这样写,这个地方可以用上这个词”……这样,指引学生把控要领,学困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自然提高了习作水平。而对于优等生来讲,面对的是问题较多的习作,得从字词句段篇各个方面做精批细改,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学生评改后,教师可展示各组的修改情况,同时结合学困生的初稿,评选“最佳修改员”。每隔一段时间,评选出“最大进步奖”,激励困生,使学困生能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四、结语

“教是为了不教。”作文自改正是培养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注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应用多元方式,指引学生把控要领,引导学生积极自改、互改,正所谓“文字频改,功夫自出。”在反复修改、斟酌的习作自改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语文素养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