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三、创新驱动,不断探索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更大空间

名师工作室是高端组织,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时代发展风云变幻,不创新也难以立足。

1.为名师工作室寻找更厚重的发展支撑。

名师工作室要做实走远,除了名师们自身的努力外,强有力的支撑也很重要。

一是思想支撑。工作室品质的提升主要依靠思想。工作室的教学主张、运作方式都要透露出领衔人的思想特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你手中的书透露着你的身份”。一位名人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思想是什么?维特根斯坦说:“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我们要寻求独特的表达方式,实现由具象美到意象美到抽象美的跳跃。思想来自于实践、思考、阅读。几年前,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杰就提出“人格语文”的教学主张,与当下“立德树人”的背景非常契合,足见其深邃的思想。

二是大师支撑。现在很多名师工作室已经注意与大师为伍,部分工作室会聘请大师来为其工作做指导或“把脉”。但这些远远不够。中小学出身的名师从学术身份上来讲多少有点“先天不足”,所以工作室的研究还是要依托高校的教授专家,依托大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一般都会有很好的高校资源,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优势。像祝禧校长的“文化语文”构建,正因为有大学导师的指导,才有了高度、宽度和厚度。李旭东紧紧依靠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等,崔志钰、姜汉荣两个名师工作室都有高校教授作为导师,他们的视野和高度是不一样的。张宏云作为幼儿领域的追求进步者,她找到自己的“靠山”:一是李吉林,把幼儿教育纳入情境教育研究体系之中;二是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加入了教育部的课题。于是,她就有作为幼儿教育的代表作品了。

三是经典支撑。很多名师工作室的主张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阅读的积淀,没有找到与经典的切合点。祝禧的“文化语文”之所以有文化,就在于她从教育哲学和美学中找到了支撑,把自己的学科建构搞清楚了、说明白了。

四是学术刊物支撑。重量级的学术刊物,主编和相关编辑的审读眼光是很独特的,所以我们要寻找好这样的学术伙伴。这种强有力的支撑能让我们走得扎实稳健,帮助我们更坚定地走向远方。

2.为名师工作室确定更深远的研发方向。

很多名师工作室一直在活动,一直在努力,但到底应该往哪里走?工作室的品牌产品到底是什么?这两点一定要弄清楚了,要确定深远的研发方向。定好后,要“十年磨一剑”,为之付出努力,最终呈现出精品。

深度研发有三个维度:一是课堂教学改革。例如符永平名师工作室孜孜以求,开展中学数学“再创造”的发现式系列课型研究,完善了“18课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是课程开发。王笑梅名师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课程开发,先倡导“生命语文”,后来打造“生命语文课堂”,也出了一定的成果。为了实现给孩子们造一座理想的、充满童年味道的“伊甸园”的梦想,当“蕊春园”修成之后,她以“蕊春学园”为阵地,努力开发“蕊春课程”,那是一种自然生态课程、史实社会课程、跨科跨界课程、实践操作课程,那是最有意义的课程开发。

三是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申报的课题与一般教师申报的课题不同,要注意结合成员的专业发展方向,尤其是结合成员的教学主张设计并开展研究。张晓冰工作室领衔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物理课堂文化的建构策略研究”,就代表了工作室的一种追求。最近,李凤名师工作室同步开展7项省级规划课题研究,就把工作室的工作做得扎实而卓有成效。陈铁梅“十三五”省规划课题“审美人生教育理念阐释与教学再造实践研究”,从课题来看,不难看出课题研究的深入,并知道会有新的成果产生。2017年4月份,姜树华名师工作室的省“十三五”“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专项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思维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正式开题,此项课题是在“十二五”立项课题“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第三届精品课题)基础上的延续研究。

四是活动品牌。活动品牌是工作室的“脸谱”。品牌建设有两条路径:一是每一次活动都有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一个个意义的连缀就创造了独有的符号。通州区举办了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品牌活动——“童声里的中国”。第一次举办活动是向全国征集儿歌,第二次是向全国征集儿童歌曲,第三次是以“八荣八耻”为主题征集儿童诗。当时国家领导人提出“爱国教育”这一理念,于是这一品牌活动应运而生。二是确定一个品牌,多维度去打造。

3.为名师工作室开拓更辽阔的活动空间。

无论是工作室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局限在名师工作室本身,而要开拓更大的空间。一是活动共建,互动交流。打个比方,排球比赛有世界杯、奥运会、锦标赛等,但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民间也发起了好多国际赛事:瑞士女排公开赛、香港女排邀请赛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切磋。名师工作室平时开展活动,不能习惯于“单打独斗”,而要争取活动共建,这样研究的范围就会更广,名师之间的交流可能就会更深入,也会拓展出许多新的思路。

二是联手打造,资源共享。中国海洋探测事业原来下设7家单位,共拥有9条“向阳红号”这样的探测船,各家单位各自为政,造成了资源浪费。后来实行项目统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大家的研究就由“单打独斗”走向了联合开发,实现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

再看现在的名师工作室,语文学科占了三分之一。大家都各自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有了自己的成果。但怎样才能走得更远呢?大家的路径还不是十分清晰,而且“贴标签”的成分还比较浓。工作室之间能否互相学习借鉴,打出地区品牌,回到情境教育的旗帜下把情境教育往广处做?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三是网上拓展,打造更大的平台。网上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工作室的一种新样式,它的活动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能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更能为名师们“呼朋引伴”,建立更大范围的学术圈。有条件的名师工作室可以先行一步,既能扩展自身的影响,又能拓展发展空间。线下名师工作室发展好了,也倡导建立线上名师工作室。像王晓东工作室就联合“风向标教育”进行了一次全国网络教研活动,全国1000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广东樊瑞校长工作室,先是在三水区教育局的主导下于2014年10月成立,原名为“佛山市名校长樊瑞工作室”。后因为主持人樊瑞工作地点和岗位发生了变化,工作室不再是官方的了。樊瑞突发奇想,一个人的工作室还能叫工作室吗?现在是“众筹”时代了,为什么不召集一拨志趣相投之人一起做呢?于是,樊瑞制作了一份“邀请函”,并迅速发出50份邀约,建立了网上名校长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将坚持每日一言、每周一文、每月一议、每期一聚、每年一会,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4.为名师工作室寻求更实用的工作方式。

名师工作室究竟怎样开展工作,其实还是没有统一的路径的。工作室成员都在教学一线,肩负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总是集中在一起有时不太可能。名师工作室可以采取“深度共研”的工作方式。一是项目共研。我们今年实行各工作室申报年度“项目”任务——每年各工作室确定一个研发项目,工作室成员围绕项目开展年度工作。这样工作就会做得比较实在,不浮于表面,也容易出成果。很多名师工作室都在有序地进行着自己的项目共研,呈现了一种实然的工作状态。许卫兵名师工作室在《小学数学教育》等刊物上都是以一组四篇为单位发表工作室成员的文章。这种成果不仅仅局限于发表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工作室的工作常态,看到他们平时是怎样开展实质性的项目研究的。共同的课题工作室成员共同研究,平时各忙各的,有问题就集中研讨,这是一种“潜伏”的研究,其实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工作室成员们要写出质量好的文章,平时必须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研讨,这是最有效的成长路径。

二是网络共研。新媒体时代有微信、QQ等多种线上交流渠道,很多工作可以线上进行,比如话题研讨、资料共享、任务督查等。例如沈世红名师工作室定期举行(每四周进行一次、时间固定在周三下午2∶00~5∶00)“专业成长下午茶”网络研讨活动。朱爱华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狠抓基本功培养,每天各成员要将自己基本功训练的情况,包括普通话、粉笔字、名作背诵等,通过微信反馈给主持人,正因此,工作室名师成长很快。鞠九兵领衔的名师工作室每天晚上有固定的一小时线上交流时间,这些都是很好的工作途径。

三是展台共研。我们与相关杂志定好了合作关系,专门在该杂志开辟展台专栏,每期推荐一个名师工作室,发表一组2万字左右的文章,请领衔人介绍教学主张,请团队成员写印证性的论文(让团队一批人按研究方向,各定一个题目研究撰写)。这不仅展示了南通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现状,也让大家能互相比较各自工作的优劣,其他工作室成员则能在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改进自己的工作。

5.为名师工作室开辟更独特的创新路径。

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名师工作室的创新路径,力图使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更实在、更有效。一是活动由重形式向重内涵转化。湖南在文化产业创新方面有自己的思路,这就是由送文化下乡转为在农村“种文化”,让农民做主角,让“草根”当明星。现在很多名师工作室都在举行“校园行”活动,送教下乡。往往送的时候热热闹闹,送完了也就“烟消云散”。我们能否也转变思路:由“少数送教”变成“全体送教”。刘昕名师工作室开展“校园行”送教活动就不是小范围、个别人开展,而是全员送教,影响很大,效果也很好。南通的教育闻名遐迩,出去讲学的南通专家也很多。现在有一种很好的现象,那就是工作室“全体出行”,不再是领衔人去“个唱”,而是工作室成员“群唱”,这就很有意义了。暑假期间,许卫兵名师团队“指向思维素养的简约数学”走进甘肃安定,产生了轰动效应。由“送教”改为“种教”,瞄准农村学校的“苗子”进行对口培养,培养本校的“名师”,这样,他们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北京吴正宪工作室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探索。现代的职教管理要由教学管理转向教学支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对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也要创新,也就是要由管理工作室转向支持工作室发展,让各成员自主发展,领衔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是研究由零散向系统迈进。顾娟名师工作室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研究,她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走向深层。目前,工作室已经形成“聚焦思维——逻辑性”“聚焦思维——批判性”的研讨活动。下一步还要继续深入研究,这样的研究就很有意义。

三是成长由表象向深层挺进。关于团队成员的成长,我们不仅要关注表面获得的成果,更要关注其心智的成熟、心灵的成长。河南郑州市宋君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别具一格的“成长叙事”活动,主题为“2017,成长那些事”,这一独特的视角让工作室成员关注成长、回眸成长、感悟成长、加速成长,对激发团队成员的内驱力作用很大。这其实也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更能触及团队成员的灵魂,激发他们的潜在动力。

6.为名师工作室找准更紧密的时代接点。

著名作曲家吕远在接受南通电视台《大家有约》栏目访谈时谈到一个观点:经典往往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时代是开放的、多元的、改革的、信息化的时代。就教育而言,现在追求均衡化、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适应时代,呼应时代,引领时代。就教育而言,现在有很多的信号为名师工作室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专家说“课时改革”时代到来,日本的公立中小学盛行“短时学习”,浙江、北京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鼓励学校探索长短课、大小课、周课、月课、阶段性课等,打破40或者45分钟的固定课时。我们能否根据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灵活多变的课时改革?吴建英名师工作室已有探索,10分钟的“微课时”用于诵读、欣赏,30分钟的“中课时”用于“中国风母语美”等特色课程,40分钟的“基础课时”用于完成基础性国家课程,60分钟的“长课时”用于综合性、探究性、主题性课程,还有周课、月课、阶段性课等中长线课程。

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也很多。比如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研究普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研究核心素养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真正落地;课程改革从课堂结构的变革转入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我们如何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和重组?如何开发指向学生素养提升又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的校本课程?如何在文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开发好物型课程?师生关系从平等走向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如何真正开展深度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尝试建立网上学校?教育部去年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游学活动、书法教育都有明确指示,我们的工作该如何呼应……这些问题,都对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必须找到与时代的接点,自然融合同时又能做到创新。

7.为名师工作室提炼更有效的研发产品。

名师工作室的性质要求名师们经常出产品。这些产品有长线的,也要有短线的。千万不能像某些工作室做课题,一个周期下来,只出了一个拼拼凑凑的结题报告,其他什么成果也没有。说到产品,有的工作室做得风生水起,有的工作室却因为拿不出什么成果,可能会有点急躁。希望各工作室成员要静下心来,厘清自己的优势,提炼出符合自己实际、能做得出来的有效的东西。好的产品是从日常工作的积累中来的,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有的工作室做课程,会坚持不懈地重组整合、有序开发,他们的成果就是校本课程;有的工作室做公益,支教送教,辐射带动,他们的成果就是教师们的形象与信誉,就是他们在一线老师心目中的口碑。“苏语五人行”一到假期就应接不暇,“秦风四人组”也是“订单不断”。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研究方向不同,个人特长也有所不同;名师工作室的学段不同,成员构成不同,研究方向就不尽一致,成果呈现也会有所差异。工作室成员不要一味跟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坚持不懈地研发好自己的产品,久久为功,自成大器。

哪些产品属于有效的产品?一是解决日常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阅读的效率问题等。管宏斌名师工作室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或分工探讨,或专题研究,成果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薛海兵名师工作室60%的成员任教高三年级,所以他们研究的更多的是复习效率问题,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二是长线研究过程中的过程性产品。有的工作室做课堂,不断地开课、辩课、赛课,积累课例,他们的成果是什么?就是一次次赛课的获奖,就是精致化的常态课课例。三是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用的东西。广东深圳陈继英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针对学生的写作缺陷,形成系列产品;安徽合肥语文名师金星闪提出“养育语文”教学主张,出版《作文教学的起点——养育作文的思考和实践》。这些,都指向学生的长期发展。

8.为名师工作室选择更丰富的展示窗口。

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有一条重要的路径,那就是“展示”。为展示而沉潜,为展示而锻造,先展示后反思,因展示而团队共进。所以导师团为大家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提供展示平台。

一是常规展示活动要常态开展。各工作室要正常开展团队会课、模拟上课、微报告等活动,让自己,也让团队成员多一些锻炼的机会。我们给各工作室每年颁发12张公开课证书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是交流展示活动要积极参加。工作室要创造机会,把自己的团队“拉出去”,把人家的团队“拉进来”。黄美华名师工作室虽然是小学科的工作室,但是黄老师并不示弱,只要有机会就积极参与,“千人万课”“现代与经典”“名师之路”等展示活动,都是他们的舞台。2016年在武汉,《中国教师报》举办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博览会,南通陈杰、李凤等多个名师工作室就“组团”参加,积极展示。

三是加盟团队展示自己。王晓东名师工作室加盟了“高中数学教师工作室协作体”和“数学写作联盟”,与全国32家名师工作室、24所学校建立了联系,经常开展交流活动,很好地展示了自己。

四是联合媒体展示自己,扩大影响。江苏教育频道有一个“教学新时空”栏目。这个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阵地。像沈世红、董一红、李凤、王笑梅等名师工作室就在“教育新时空”多次亮相。各工作室自己也要创造机会推销自己。现在很多杂志都有“名师工作室”的栏目,像许卫兵就在《江苏教育》上开辟了专题介绍,李凤、薛海兵在《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专栏介绍,曹群、杨浩等在《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开辟了专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