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昕

图1 南宋 李嵩《货郎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及城乡商业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自晚唐以来,逐渐取消了坊、市分离制度,商业活动不再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日趋活跃。及至南宋,以临安城为代表的江南城市,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提出:“至迟在11世纪,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贸易实际上可以在城中或郊区的任何地方进行。”以贩卖日用杂货为生的流动商贩——货郎,也应运而生。以货郎为主题的绘画,作为图像志的一种,成为宋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镜像,以李嵩所绘《货郎图》为代表。

李嵩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为木工,颇达绳墨,历光宗、宁宗、理宗三朝,为画院待诏。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精于界画。其传世《货郎图》主要有四件,分别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市担婴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货郎图》、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货郎图》,以故宫博物院藏本内涵最为丰富。

图2 李嵩《货郎图》中的茶焙,以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刊本)中的茶焙

唐中期以前,茶叶的主导形式是饼茶,食用方式是煮羹为饮,添加佐料。但陆羽在《茶经》中斥之为“沟渠间弃水耳”,提倡煎煮末茶法。《茶经》所列25件茶器,皆为煎煮末茶时所用的茶具。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制茶工艺空前发展,团茶的制作技术更为进步,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佳品京铤等特级茶。团茶(饼茶)的饮法,皆将之研碾成末,唐代是将茶末投鍑(茶釜或茶铛)煮饮,故称“煮茶”或“煎茶”;宋代则是撮末于碗,以茶瓶注汤点啜,故称“点茶”。从皇室到民间,皆以饮茶为风尚,尤好斗茶,还出现了专供饮茶的茶馆。

茶具亦随着饮茶方式而有所改变。当时记载茶具的茶书主要有北宋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

其中,《茶录》所载茶具有9种: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与汤瓶。《大观茶论》主要记载5种:罗碾、盏、筅、缾、杓。《茶具图赞》则记载了12种:韦鸿胪、木待制、金灋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密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

图3 李嵩《货郎图》中的汤瓶,以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刊本)中的汤瓶

图4 李嵩《货郎图》中的盏,以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刊本)中的盏

图5 李嵩《货郎图》中的盏托,以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刊本)中的盏托

在李嵩《货郎图》货郎担右侧下面两层,摆放着比较完整的茶具,可与宋代文献所列茶具相对应,按照用途,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藏茶所用茶具 蔡襄《茶录》是宋代有关点茶法的最早记录之一。按其记述,点茶的前置作业,首先是“藏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体温,以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此时所需的茶具即为“茶焙”。关于茶焙,《茶录》云:“茶焙编竹为之,裹以蒻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可知当时的茶焙是以竹编而成的竹笼。在《货郎图》中,货郎担右侧倒数第二层,有一件编织的类似箩筐的器物,当为茶焙(图2)。主要用于燥茶、养茶,以保持茶的色、香与味。在南宋《茶具图赞》中,亦有类似茶焙的茶具,名曰“韦鸿胪”,因竹编有四方洞眼,故被称为“四窗闲叟”。

候汤所用茶具 “候汤”即烧水,宋代用瓶煮水,因看不到水沸的情况,故掌握火候并不容易。候汤所用的茶具为“汤瓶”,而“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北宋时期的汤瓶有金、银、铁、瓷、石等材质。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称汤瓶为“汤提点”。在《货郎图》中,货郎担右侧倒数第二层左侧有一汤瓶(图3),与成套的盏相距不远,暗示其功能上的相互关系。从出土材料看,宋代的汤瓶以陶瓷为多,南、北方瓷窑都有生产,尤其是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青白瓷,汤瓶更是大量出现。

熁盏所用茶具 在宋代点茶之前,先以开水冲涤茶盏,谓之“熁盏”。蔡襄《茶录》云:“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熁盏的目的是预热,以便茶能充分泡开,而不沉淀。按照蔡襄的说法,茶盏“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柸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货郎图》中可见一叠倒置的盏,应为茶盏(图4)。《茶具图赞》中将茶盏称之为“陶宝文”,丁以寿释曰:“文者‘纹也,指兔毫纹,兔毫纹非常名贵,故称宝文。”唐、五代煎茶,茶盏最重越窑青瓷。至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盏而出名。其因地取材,选用高铁、低铝的瓷土,胎体坚厚,有“铁胎”之质,略含砂粒,质粗而朴拙,胎内细小气孔宛若毛细。对于宋人而言,这种厚胎的茶盏有着良好的保温功用,适宜斗茶。

图6 李嵩《货郎图》中的茶筅,以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刊本)中的茶筅

图中又可见一叠盏托(图5),为敛口,弧形腹,托盘边沿宽大,用来承托茶盏,防止茶盏烫指。盏托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始制于东晋,南北朝时已较流行。隋唐时期,随着江南地区饮茶风俗的盛行,产量日益增加。到了宋代,盏托流行漆木制,或取其隔热与轻便。从辽墓壁画来看,茶托施漆,且常以红、黑二色。高档的盏托采用雕漆工艺,有的使用剔犀,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厚度,趁漆未干时用刀剔刻出云钩、香草等图案花纹,在刀口断面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故在《茶具图赞》中,称之为“漆雕秘阁”。

点茶所用茶具 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蔡襄《茶录》载:“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所用茶具为“茶匙”,蔡襄《茶录》认为:“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到了北宋后期,茶筅逐渐取代茶匙,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茶筅以筯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茶具图赞》中称之为“竺副帅”。在《货郎图》中货郎担的第三层,有一件细长的类似竹刷子的物件,当为茶筅(图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冬梅认为,筅“可以在以前茶匙击拂茶汤的基础上之同时对茶汤进行梳弄,使点茶的进程较受点茶者控制,也使点茶效果较如点茶者的意愿。”

李嵩《货郎图》中所绘茶具大体可与《茶录》《茶具图赞》等文献相对照,其意义有三:一是对其他宋代绘画与考古资料相印证,有助于还原了宋代茶事活动所用器具的完整样貌。以盏托为例,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皆未提到盏托,但就传世或出土的宋代茶具观之,则屡见不鲜。以漆木制成的盏托,呈现出南宋人在隔热要求之外,对品茗的美感追求。二是记录了南宋时期点茶过程中,以茶筅取代茶匙的情形。不仅便于点茶者刷弄汤末,勾画出图案,还超越了茶匙的击拂效果,使点茶逐渐成为精致艺术的体现,显示出宋代点茶方式的变革。三是反映出平民视角下的茶事用具。相比于刘松年《撵茶图》等作品,李嵩《货郎图》中茶具的种类与品质皆有所不及。《货郎图》被认为总写农村僻壤,生活简陋情况,其中恐亦微寓讽世之意。童文娥提出:“作品表现出乡村物资的缺少”,从这一意义而言,其所绘茶具,亦是对南宋民间茶文化的精微表现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