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国

荀子是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倾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荀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曾做过兰陵县令,而古兰陵县址就位于底阁镇附近。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中心小学依托当地浓厚的荀子文化底蕴,积极挖掘地方名人,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弘扬荀子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立足校园,创造有品位育人环境

(一) 墙壁文化

进入学校大门,就能看见学校以立体的形式展示的“弘扬荀子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办学理念,配以荀子给众多弟子讲学的浮雕。在浮雕的一侧,展现了“崇礼尚学 明志修身”的校风,“贵师重傅 立学立行”的校训,“诲人不倦”的教风,“学而不厌”的学风。大门的左侧是尊师楼,出自荀子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之语,正对大门的便是劝学楼,寓意为“学不可以已”,右侧是立志楼,寓意为在老师的“劝学”下,学生立下鸿鹄之志,为自己的志向发愤图强,将来能够成为社会之精英,国家之栋梁!三座教学楼寓意为“师傅”面南设坛讲学,以“劝学”思想为桥梁纽带,传授学生立学立行。自“尊师”起,而后“劝学”,而后“立志”,而后力行,最后回归“尊师”,形成系统完整的“荀子劝学”校园文化。

(二) 校园文化

学校的整个校园内也充满了以荀子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小广场中,有一本石头书,上面雕刻着荀子着名的文章——《劝学》,每周一早晨升完国旗,全校师生大声朗诵《劝学》。小广场的对面便是立志园,立志园内有立志石,石上刻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警语。立志石旁边是醒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这样学生既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又能感受到社会主义的熏陶。小广场的左侧便是文化长廊,在长廊里悬挂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等几十条荀子的名言。

(三) 走廊文化

走廊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尊师楼一楼墙壁上是古今中外的名家的画像,让学生能够走近名人、了解名人,从而学习名人。二楼墙壁上是古今中外尊师重傅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小故事中明白大道理。三楼墙壁上是曾经为本校做出无私奉献的退休教师的事迹、故事,让学生知道教师岗位虽然平凡,但平凡中却一样能够孕育伟大。劝学楼立着荀子的塑像,墙上悬挂着荀子劝学的故事。立志楼主要是一些励志的名言、立志的故事,还有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激励着今天的学生。只要走进校园,孩子们就会耳濡目染着传统文化。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四) 教室文化

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中每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家,师生们都在努力经营好这个小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同时,丰富班级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的生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气氛,创造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

立足课堂,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学校组织编写了以荀子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传统文化进课堂,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主题活动。

(一)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学校课堂教学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使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使其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 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各学科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三) 以荀子文化引领现代文化,培育合格新人

以传统文化引领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学校的荀子文化研究创新的成果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用的典型是以荀子“礼以定伦,法能定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当代的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由学生制定班级法规,名曰“班级宪法”。班级传统的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搭建平台,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一) 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在家长们普遍更加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而忽略传统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其实家长也要重视和关心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学校印制了以荀子文化为主的校本课程,免费发放给学生家长,家长们认真学习、领会,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们热爱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塑造其优秀的行为品格。

(二) 走进荀子文化园

每年秋季的开学,学校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徒步二十余里,沿着先贤的足迹,走进荀子文化园,感受先贤留下的文化气息。学生们在园内的“状元桥”上抒发了对先贤的景仰之情;在“劝学碑”前共同背诵了荀子的《劝学》篇,共浴了儒家文化的光辉;在“荀子大殿”前抒发个人的远大理想,明确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回校后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对荀子文化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确了学生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 开展社团活动

学校围绕着传统的荀子文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将剪纸、舞蹈、器乐、书法、国画、科学探究等纳入学校的地方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地方课程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提升了校园的文明水平,净化了师生的心灵。

总之,要想让传统的荀子文化走进我们的校园,必须立足于校园,立足于课堂,多管齐下,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