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竹 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引言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都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国计民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国有企业自身的地位形成了挑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国内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更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承担起了“大国重器”的重任,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实现资源高效有序的配置,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以逸待劳”的慢节奏发展状态一去不复返。在综合竞争实力和新兴发展实力都稍显疲软、又落后于新兴产业的趋势时,如何增强自身实力,适应竞争环境,获得第二次发展的机会,是目前的国有企业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具体工作中积累的问题不能忽略,融资风险与控制问题是国有企业债务融资业务建设的重点,加强国有企业债务融资风险与控制迫在眉睫。

一、国有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形成

由于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相关政策都对其有所倾斜,金融财政扶持、各项福利保障也有诸多优惠,在大众眼里,国有企业意味着“铁饭碗”。也正是由于这些便利,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处在相对安逸的局面之中,相对而言竞争压力较小,财务管理水平落后这一情况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内部的普遍现象。国有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如科技水平高、职工素质好,但也有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遇到困难。而且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成体系,尤其在财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融资发展,阻碍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资金筹措、长短期投资、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融资体系内部,管理水平的欠缺直接提高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识别、控制、应对已经发生的金融风险。这样的短板不仅会给国有企业本身造成巨大而直接的经济影响,也会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进而冲击市场地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

(一)重视政策,轻视市场

对市场分析不足,唯政策论,一味跟随政策的方向而忽略市场变动的指引作用,不能及时做出调整,这是企业经营不够灵活、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原因之一。政府和企业自身都热衷于通过行政手段来保护国有企业的发展,过度的政策依赖性使得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弱化,甚至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都出现了低效和臃肿的情况,已经难以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策”与“市场”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两个风向标,但在短期时间内,政策的制定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通过上层政策的整体协调和把控,使整个企业环境内部向一个总体性的目标发展。这就决定了政策的制定只是对大方向的把握,无法具体到个别企业进行针对性指导,因此,一味追寻政策指向而忽略市场引导,将导致企业不能在市场变化中把握正确清晰的方向,从而提高融资风险发生的概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在短期内稳定市场,为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政府并不能一直控制市场的走向。因为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除了需考量政策本身是否符合实际之外,还取决于宏观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市场主体能否灵敏及时地做出适应性反应。换言之,政策的颁布只是市场响应的开端,而如何把握市场主体在政策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变化,才恰恰是企业能否健康持久地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

(二)重视发展,轻视现状

国有企业存在着盲目扩张的隐患。由于过去国有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具有经济收益高、发展稳定等显着优势,国有企业的领导层很容易怀有强烈的做大做强的意识。在早期发展阶段,这些企业曾热衷于多元化发展,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张。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外部融资成为这些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了适应多元化战略,企业不断进行投资,导致总资产增长过快,部分资产收入能力不强,总资产周转率不断下降。

这种脱离实际的盲目发展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发展路径,仅凭对企业的充分信心,罔顾企业发展的现状,甚至在企业财务状况不满足条件时也要采用融资的形式进行发展与扩大,这样的透支行为是对企业生命力的耗竭,让企业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最终发展乏力入不敷出,面临着破产死亡的危机。

(三)重视规模,轻视渠道

即使企业领导层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现状,也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狭窄的问题,这也是贷款方面存在的一种隐患。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银行借贷外,很难找到其他融资渠道,但银行借贷在企业规模、信用等方面条件很高,这就成为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在融资过程中,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单一、贷款担保机构较少、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必须提高企业资金结构的合理性,找到最优的融资渠道。对于企业而言,不同的融资方式所需承担的成本和风险也不同,因此,合理的筹资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大小。目前国有企业的融资路径仍然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这种融资方式虽然规模庞大,但由于形式单一,容易受限于银行体系,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的融资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调整,难以达成合理的价格。并且,狭窄的融资渠道导致企业融资的命脉被银行所掌控,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融资风险的防控。

二、防控国有企业融资风险的关键措施

由于国有企业的融资管理和财务管理上存在上述比较明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能够为国有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一些建议。在融资风险防控策略问题上,仅仅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的机制建设、借贷渠道的拓宽、相关人才的培养等多项举措,用多措并举的方式加强企业金融建设。

(一)树立风控意识

正确的认知可以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正确地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国企管理层缺乏对金融风险控制的认识。企业财务决策中普遍存在着领导或管理层凭经验进行主观推断的现象,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在管理者盲目自信的情况下,企业过度投资问题严重,给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的损失。这种由于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造成的巨额损失对企业的危害是持续性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控制,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会遭到削弱,从而在长远角度上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要真正提高风险控制的认识,就必须认识到融资活动对公司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而找到更合理、更科学的经营方式。因此,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应注重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其他非定量因素,如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企业更好、更全面地评价财务风险。尤其是债务、存货和应收账款的风险识别与评价及其信息传递,应作为财务风险控制的三大关键点,使每个财务人员都能明白应收账款风险与企业债务风险之间的对应牵引力,使管理层了解存货风险、经营风险与现金流风险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确定企业负债规模时,应考虑财务杠杆的负面影响,防范财务风险,关注财务成本。及时、科学、合理地评估和预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管理危机的发生率,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确立科学的融资分析机制

融资是很多企业经理和政策制定者所熟知却又不熟悉的东西。融资是为了给公司提供更多的资金,而所谓的“融资”,其实就是“借”。但如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公司的资金需要,同时也要降低融资的风险,这就需要贷款的“方法”。很多企业经理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使得整个金融流程看起来非常的盲目,从而为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害。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融资分析机制,必须成立专业的财务分析团队或组织,对融资目标、企业的需求、市场需求等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避免盲目、无序、冗繁的融资,站在企业实际需求和市场实际现状的角度,关注企业现有规模、发展规模预期、资金的实际需求量和这部分融资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从一定意义上讲,越是高的期望回报,就越是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如何在利益和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融资分析机制能够全面地分析融资的合理性和所需的融资途径,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基本目标。

对公司来说,由于融资方式的不同,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费用也会有所不同,所以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人们普遍认为,高负债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高的回报,企业的总资产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必须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和目标,制订适当的金融战略。企业在融资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利率变化、未来股价走势、企业现金流等多种因素,从而合理地选择融资的时间,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除了要综合考量企业的盈利状况、目前的经营状况、未来的发展计划外,还应将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考虑在内,以确保企业的投资决定符合公司的财务状况。在宏观调控方面,可以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从而减少整个债务融资的风险。

(三)融资多渠道维护与挖掘

融资活动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各类经济活动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市场机制,通过融资的方式,将资金集中起来的活动。如果有更多的资金来源,那幺公司在融资问题上的灵活性将会更大,所带来的风险和产生的实际影响也将会变得更少。

首先,以银行信贷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对国企而言,目前的国有企业融资渠道仍是以其庞大的融资规模和较长的周期为主,但是,在立足于当前我国商业贷款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企业必须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和关注。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国企的发展目标,要彻底取消银行贷款这一渠道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目前的银行信贷审批体系来看,银企关系的好坏对贷款的审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在有需要的时候,一定要主动还款,不拖拖拉拉、推诿扯皮。在没有贷款的前提下,积极地进行交流,可以降低银行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增进银行对公司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双方的信任。同时,积极参与信用评估,为银行对贷款审批进行客观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企业贷款的通过率。汪小勤(2004)通过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可以通过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借贷来解决,通过关系借贷可以让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增加对企业的贷款,实现企业与银行的双赢。

其次,要充分维护银企关系,打通银行贷款渠道,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由于企业诚信度不高,银行有钱放不出去,企业缺乏资金又贷不到款,导致银行和企业都存在“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现在银行在放贷方面遇到一个悖论,即风险越大,贷款利息就越高,利息越高,企业就越还不起,风险就越大,从而形成一个死结,很难化解。特别是过去的银企债务“死结”造成企业融资相当困难,不少企业因生产流动资金短缺,造成停产和半停产。为此,企业应与银行、政府及其他机构建立良好的财务关系,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现在,最火热的是股权融资,它是一种将分散在市场上的资金聚集在一起用于生产和发展的形式。股权融资则是一种融资成本低、操作灵活、风险分散的方式,所以,这一部分也应该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和应用。另外,在进行股权投资之前,要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西方有句谚语“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无疑是用分散风险的方法来控制风险的最通俗的说法。对于投资者来说,高收益、低风险是理想的投资目标,但一般来说,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时候资产组合就应运而生了,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就是投资组合的优势。

(四)辅助机制建设

融资风险控制是国企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而在配套制度的构建上,笔者尝试提出一种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并针对优秀的企业进行对标管理。以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可以增强基层员工对这一体系的适应性和执行力,而对标管理可以为企业提供指导,从而避免盲目、混乱。更重要的是,建立统一的投融资方案设计,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建立董事会任职能力评估机制,充分考虑专业能力、职业经验、道德操守等方面的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息质量。此外,在执行考核机制中,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具有监督和考核的权力,使各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政策制定与监管二者有机结合,推动了风控制度的发展,成为企业经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辅助手段。

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由于长久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在新兴产业的冲击下显现出管理与企业实力不匹配、发展目标与企业现状不匹配、融资渠道与融资规模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国有企业面临债务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针对国有企业的债务金融风险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风控意识,对金融风险形成正确的认知;其次,确立科学的融资分析机制,站在企业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动规律选择合理的融资模式;再次,重视融资多渠道维护与挖掘,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对银行借贷系统产生过度依赖,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最后,建立健全辅助机制,从多方面助力债务融资风险管理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