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场所暴力是精神科最常见的应急事件[1]。国内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可达99.0%[2-3]。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容易产生情绪低落、消极怠慢等情绪[4-6],严重者可发展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7],精神科护士因工作场所暴力产生职业倦怠后,容易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对工作缺乏胜任力及成就感[8-10],既不利于精神科医疗环境改善,又不利于护士职业发展。目前,国内针对工作场所暴力对精神科护士倦怠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探讨工作场所暴力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关系,根据相应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减少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江苏省南京市1所三级甲等医院150名精神科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日常工作中和病人直接接触的精神科在职护士;②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1年以上;③无精神异常史和现病史;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调查期间非在岗护士,包括产假、病假、事假、休年假及学习、出差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该问卷由陈祖辉[11]设计,已多次用于国内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研究。问卷分为4部分:第1部分为护士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护龄、能级;第2部分为工作场所暴力事件描述,包括调查对象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种类、暴力发生频次、暴力应对方式等;第3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工作场所暴力及应对的认知和态度;第4部分为调查对象所在医院预防工作场所暴力的措施及态度。经检验,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②工作倦怠量表(MBI-GS)。该量表主要由Leiter开发,经国内学者李超平等[7]翻译和修订后形成包括15个条目的中文版量表,条目分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按照每个现象发生频率分别赋值0分~6分,0分表示从未发生过,6分表示每天都发生。其中,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得分<3分表示职业倦怠较轻,3分~5分表示职业倦怠较重,>5分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个人成就感得分>5分表示职业倦怠较轻,3分~5分表示职业倦怠较重,<3分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经检验,3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0.83和0.82。

1.2.2 调查方法

将问卷导入“问卷星”系统,生成二维码;向调查对象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指导调查对象扫描二维码,告知调查对象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嘱调查对象利用手机独立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6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96.15%。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一般资料

2015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精神科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有113名,占75.3%,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有37名,占24.7%。护士一般资料见表1。

2.2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受伤害情况(见表2)

2.3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见表3)

2.4 护士职业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伤害情况相关性分析(见表4)

2.5 工作场所暴力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种类、暴力发生频次、暴力应对方式、医院态度等作为自变量,以护士职业倦怠3个维度分别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表7。

表1 精神科护士一般资料 例(%)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率较高

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一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57.0%~99.0%[2,12-13]。本次调查显示:我院精神科护士1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75.3%。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高的原因为:①精神病病人大多存在思维、行为异常,受幻觉、妄想影响,随时可能出现冲动伤人行为,而护士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遭受暴力危害最直接[14];②在护士职业道德影响下,护士对病人暴力行为常采取忍让态度,处于较为被动地位,不能有效控制暴力;③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或隔离措施的使用与暴力发生密切相关[15],护士在执行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时,经常遭受病人暴力。

表2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受伤害情况(n=113)

表3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 分

表4 护士职业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伤害情况相关性分析(r值)

表5 情绪衰竭影响因素回归分析(n=113)

表6 去人格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n=113)

表7 个人成就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n=113)

3.2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处于重度水平

表3结果显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113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处于重度水平。将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比较,结果显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水平均高于未遭受暴力护士,个人成就感水平低于未遭受暴力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周红丽等[5,16]研究结果相比,我院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水平更高,说明我院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更严重,提示我院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工作场所暴力对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动态监测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避免暴力导致护士职业倦怠加重。

3.3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3.3.1 暴力发生频次

本研究结果显示:暴力发生频次是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呈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护士经常遭受暴力可出现沮丧及挫败感[16],尤其是精神科病房护士更易遭受病人躯体攻击及语言攻击,且部分家属面对病人暴力事件应对态度消极,容易导致护士工作压力增大,工作情绪低落;部分医院处理暴力纠纷时,更注重病人利益,较少关注护士感受,护士在对病人实施人性化服务同时自身得到的人性化关怀有限,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护士工作热情减退[17-18],进而出现对病人表现冷漠、疏远和不耐烦等去人格化现象;工作场所暴力频繁发生容易使护士对职业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许多精神科一线护士甚至出现岗位调离意愿。此外,研究表明:多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情绪不稳、对病人冷漠不耐烦、对工作现状不满,容易导致护士再次遭受暴力[2-3,12],从而造成暴力—职业倦怠—暴力的恶性循环。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精神科护士形象的正面宣传,使社会、病人及家属能够理解精神科护理工作;应重视工作场所暴力危害,对遭受暴力后的护士给予关注,可通过激励机制对遭受暴力的护士予以正向引导,从而减少护士职业倦怠。

3.3.2 暴力应对方式

研究表明:面对职业倦怠,护士积极应对可减轻职业倦怠;怨天尤人、采取逃避态度会加重职业倦怠[6,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暴力应对方式是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呈负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大多数护士遭受暴力后都存在心理伤害,如产生恐惧、焦虑、愤怒、沮丧、无助、冷漠、倦怠、睡眠障碍、工作不满意、药物滥用、旷工甚至报复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和行为[21],积极应对可帮助护士将暴力中的负性体验及时释放,帮助其正确正视和处理暴力,有效缓解暴力后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同时护士在积极应对暴力事件时,能获得更多解决暴力问题的机会,提高个人成就感。医院管理者应加强护士积极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和防暴技能,降低暴力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帮助护士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提高护士在护理实践中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成就感。

3.3.3 医院态度

组织支持是指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从领导、同事和团体等方面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组织支持不仅能维持个人的良好情绪体验,而且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有保护作用[22-24]。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态度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呈负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医院管理者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关心、理解、支持不够,护士对医院领导支持感认可度处于欠理想状态,会导致护士出现挫败感,产生职业倦怠感。医院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场所,是护士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护理工作的支持性大小会对护士工作热情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对护理队伍的稳定及发展产生影响。医院管理者应积极为护士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对遭受暴力伤害的护士,可借助物质、精神等支持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避免或减少暴力对护士职业倦怠和身心健康的影响,最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3.4 局限性

本研究只调查了江苏省南京市1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情况,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在变量选择上未探讨人口学因素,如年龄、职称、学历等变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需扩大样本量,考虑人口学变量因素,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4 小结

我院精神科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总体职业倦怠水平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次数较多、消极应对暴力、得到的组织支持较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