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清晨,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北街热闹起来,孩子们蹦蹦跳跳,身边伴着微笑着的家长,走进位于街道20号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以下简称附小)。校门口,教学副校长冯宁躬身迎接孩子们;校门内,常务副校长蔡晓蓓正巡视校园,为孩子一天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以前这条街道并没有这幺热闹,因为来学校上学的孩子并不多。变化源于2014年,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与青年湖小学在教育改革大潮的引领下,成为首批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七一中学校长陈爱玉说:“九年一贯,贯通的是小学升初中入学的壁垒,贯通的是中学与小学教育理念与资源的壁垒,贯通的是学段间教学内容与方式分割的壁垒,贯通的是家长希望孩子上一所好中学,中学希望好生源自培的梦想壁垒。”四年来,两校贯通理念资源,破除教育壁垒,靠校长思想的引领及支持,靠两位副校长的德、能、勤、智,一座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老牌小学全面提质,师资发展,教学质量提升了,课程丰富,特色凸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改革,把好学校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遴选人才

建设高水平、有凝聚力的师资队伍

蔡晓蓓在附小工作了十年,她见证了学校融合前后的变化,而她自己也是这些变化的缔造者之一。

蔡晓蓓告诉记者,附小原本只有45名老师,与中学融合后,由于生源大量回归,师资不足的问题凸显,而师资是教育教学的先决条件。

附小开始大量招聘教师。蔡晓蓓订立招聘原则:严把招聘关口,优中选优,吸纳优秀人才。每年招聘季,由副校长冯宁带队去招聘,把简历带回来后,蔡晓蓓一个个挑选。平时蔡晓蓓也时时留意挖掘优秀人才,近几年,学校的教师人数发展到140人,骨干教师增加到37.5%,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14.5%,高级职称教师从0增长到5人。

人才引进后,附小实施了五步培养方针——给全体教师树“旗子”确立改革信念;给新教师架“梯子”,搭设展示机会;给中青年教师铺“路子”,教学凸显特色;给骨干教师搭“台子”,树立骨干引领;不忘给老教师洗“脑子”,鼓励推陈出新。

蔡晓蓓强调“凡有利于教师发展的都要去做”,她不遗余力地为老师创设条件,搭建学习、作课、参赛、研讨交流的平台,老师也在每一次活动、展示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形成了“校长创条件,给机会,搭平台,促提升;老师勤学习,畅交流,勇展现,谋发展”的良性循环。

附小的老师平均年龄仅32岁。为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蔡晓蓓打造了“青舞飞扬”团支部——由55名年龄都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蔡晓蓓说:“他们以青春的活力、昂扬的精神团结在一起,立志在附小的沃土上发挥自己青春的正能量,用青春的活力炫动附小的讲台。他们不仅是教学和各项活动的骨干力量,甚至连新学期搬书这样的小事都主动承担了下来。”

对干部的培养,蔡晓蓓采用“手把手教”的方式,大到日常管理,小到考勤规范,细到某一项工作的具体流程,身体力行,一样样指导。干部们也从校长的行动中受到教育,迅速成长起来。

蔡晓蓓关注老师的幸福感,老师生病一定去探望,单身老师找对象的事也记在心上,她让老师假期走出去,叮嘱老师不要因为工作给家庭压力。这些人文关怀也让老师无后顾之忧,倾力教学。而蔡晓蓓培育出的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成为学校提质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学改革

学案教学法,“小卡片”里藏有大智慧

附小将学案教学法作为教学改革的抓手。

学案教学法是一七一中学经过10年的实践打造的高效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学生为本,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进度,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学案通过巧妙设置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附小的学案教学法从零起步。蔡晓蓓定方向,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作为教学副校长,冯宁抓落实。为更好地对附小教师进行指导,冯宁把一到六年级课程标准都学了一遍。她定期举行学案教学研讨会,把经验一点点传给老师们。

教师每月上交的手写教案,蔡晓蓓和冯宁一本本翻阅,进行检查、点评、指导。又请一七一中学的骨干老师来到附小,对老师们开展分级分类指导。蔡晓蓓引导老师们在“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的理念下开展团队教研,师徒结对,小组集体备课,精心研磨,共同设计出具有附小特色、符合附小学情、贴合学生生活的学案。通过学案教学,提升了课堂效率,达到了“提质减负”的目的。

在使用学案教学的基础上,从2017年初开始,附小还增加了学习检测“卡片”,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当堂重点知识,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卡片题量虽小,却融入了大智慧,是重点知识精、准、简的体现。

>>课程融合

中小学无缝对接,打造“丛林”课程体系

“学校是加工课程的地方。用课程成就学生多元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蔡晓蓓的理念,她也以这一理念指导学校开发课程,全方位育人。

一七一中学丰富多元的“丛林”式课程体系为外界称羡,附小融合伊始,蔡晓蓓就有了清晰的定位:复制一七一中学成功经验,开创小学多元特色。

学校制定了“附小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则”:做精“科技课程”,播种科学理性;做厚“生命教育”,促“身心齐发展”;做广“艺术课程”,涵养审美情趣;做宽“实践课程”,以实践育真知。由此探索建立起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元课程与社团活动,学校课程从原来的三类5门拓展为现在的四类58门。

学校课程的设计基础,是九年一贯制一体的课程建构。附小在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项目课程和社团项目上,与一七一中学无缝对接,师资共通、资源共享。

附小开设了STEM课程,包含机器人、3D打印、创意电子、数码媒体等科技社团;按年级开设了形体、健美操、舞蹈、小篮球、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开设了小金帆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等艺术社团。针对中学开展的“翱翔计划”“青少年创新大赛”等项目,附小开发了“科学探索”校本教材,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在与一七一中学课程贯通的基础上,附小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创新,既有复制更有“融合贯通”后的突破,在学生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艺术、体育等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比赛团体一等奖,近二百名学生在市区各级大赛中斩获个人奖项。

而在蔡晓蓓看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课程内容涵盖广,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在外上课少,减轻了家长负担,同时更注重学生多元成长,让学生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文化滋养

海量阅读,让校园生活灿烂成诗行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记者走进附小,迎面醒目出现的是电子屏上的“一日箴言”。这是学生每天到校后看到的第一句话,也是附小“海量阅读工程”的一部分。

附小的“海量阅读工程”由冯宁牵头。“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心,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灵魂。”冯宁说。

学校实行海量阅读 “七步法”:每日晨读——学习经典道义,每天早晨7点50,冯宁通过广播结合生活给学生讲解《弟子规》 《论语》的内容;课中静读——班级图书漂流,带学生读中国经典诗词散文;好书荐读——分享阅读感悟,中午时间,学生在广播里朗读自己推荐的书目片段;路队诵读——吟咏唐诗宋词,放学后,学生排着路队走出校门,边走边背诗词;亲子共读——融情共读共长;课外阅读——丰富阅读积累;九阶励读——终身坚持阅读,从早到晚,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到家,一天的各个环节都与书相伴。

“海量阅读工程”效果明显。冯宁介绍说,孩子们读的书常让她惊讶,一年级学生读曹文轩作品,三年级学生读《三国演义》《哈利波特》,四年级学生读《呼兰河传》、欧·亨利小说,无论是阅读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过了他们的年龄。

舞蹈老师张璐有一次带孩子们去外地参加演出,在候车大厅候车时,孩子们全在读书。张璐感触颇深:“那种氛围特别美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学校阅读工程的力量,这也激励自己多读书。”

通过日积月累,附小学生的年平均阅读量已经达到190多万字。学校将海量阅读项目申报为区级课题进行研究,并在中期展示中获得一等奖,还被评为东城区书香校园、东城区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单位。

现在的附小,文化建设书香化,教师队伍专业化,课堂教学优质化,课程设置全面化,特色项目品质化,全方位提升了办学水平,成为区域新标杆,也获得社会认可与称赞。

学生家长刘冰说:“九年一贯制下,孩子毕业后直升一七一中学,没有择校压力,家长也少了负担。而且中学与附小的教育理念、资源都一以贯之,不用担心教育质量。”

学生家长朱裕润是大学老师,他欣赏附小从小培养孩子人格的做法:“两位校长每天站在门口迎接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做人;‘一日箴言’讲治学教做人;海量阅读让孩子学会深层思考。一切做法都对孩子发展影响深远。”

“办好九年一贯教育,办出优质,办出品牌特色,必将是深受广大家长学生欢迎的直通车,是缓解民众升学焦虑的抚慰剂,是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希望路。”这曾是陈爱玉的预言,如今预言应验。附小在一七一中学优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成长为新优质校,让学生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带给老百姓,这是百姓之喜,也是学校之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