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静 朱洪斌

摘 要:课程思政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大学英语课程因课时量大、涉及面广,开展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探究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作者简介:王静静,朱洪斌(通讯作者),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地高校陆续开展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讲座,旨在逐步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增强其育人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五个层面:第一,课程思政与教学理论的契合;第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第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四,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第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实施群体。

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了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相结合的可行性和有效策略,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以教材改革为抓手,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等多维实施路径,但在如何利用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全方位、多渠道地发挥课程思政作用,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尚缺乏更为详细的实践方案。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多种教学理论相契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该论述与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是高度契合的。岳曼曼和刘正光指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互动和培养学生在复杂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对学习策略、学习手段的指导;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上述教学理论从侧面印证了教育过程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和谐统一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语言教学理论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其教学实践探索指引了路径和方向。

(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

杨婧从国家政策精神导向、时事新闻探讨、传统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针等四个层面提出了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探索,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能力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思政元素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从教学单元主题解读、思政元素梳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各个环节下好一盘棋,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认同本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薛黎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抓手:1.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2.教师自身思政能力与素养的提升;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良和加工,促进教师思政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和教学技术的进步,是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语言翻译法仍然大行其道,这种英语教学方法重点聚焦词汇应用、句型、句式、篇章结构分析等语言知识和能力层面。然而这种仅仅关注语言知识传授的“填鸭式”英语教学无法为实现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任务型教学、合作式学习与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实施路径。通过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

1.任务型教学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做中学”是任务型教学的显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将把握思政元素作为教学任务的出发点之一,把握核心要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都围绕着语言目标和思政目标而设计。在作决策、解决问题、设计方案、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取长补短,这也是有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措施之一。

2.合作式学习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合作式学习模式下,小组合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在发表个人看法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彼此尊重、彼此合作,这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3.混合式教学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岳曼曼和刘正光指出,混合式教学强调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合作式学习。混合式教学所具备的理论基础融合性、使用环境兼容性和知识重组性等本质内涵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通过完成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任务,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合作与共同体意识。

(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实施群体

刘正光借用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五术”阐释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式,并从道术、学术、技术、艺术和仁术这五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实践对教师不同层面的要求和期待。

“五术”强调教师自身的育人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只有具备了让学生敬重的学问与品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使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最终在实践中践行。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

上述课程思政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教师应逐渐学会从思政视角思考问题,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探究语言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下面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第五单元的课文“Pioneers of Flight(飞行先驱)”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这篇课文讲述了三位飞行先驱对飞行的探索,尽管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时代,但是他们对飞行的痴迷和热爱却如出一辙。

本文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解释几位飞行先驱领先于时代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发明同当今时代航天科技的相通之处。因此本文的思政教育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近年来在航天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如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等,让学生思考和感悟正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才造就了祖国航天科技的逐步发展。学生在了解信息的同时,也能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这一故事题材可以与当下中国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相结合,从而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和渗透。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课程设计时,运用了大量的航空发展的时事新闻,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传播好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的相关故事,使得整个教学设计环环有思政,思政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课程思政和课程讲解的闭环。

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和浏览英文新闻的方式,回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相关新闻,一方面使学生快速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航空航天相关语言表达,由此形成思政融入的第一环。

在阅读环节,采用拼图式学习的方法。在学生正式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将第一篇故事分为九句话,将每句话的顺序打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故事发展的逻辑重新排列顺序。学生在排序时,会考虑到每句话之间的联系和关键的连词,理顺万户航天梦背后的意义,以及他对飞行的无畏探索。在进行课文排序梳理时,教师可以将万户航天梦的故事和中国航天人的探索精神以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思政融入的第二环。

在翻译习题训练环节,从“中国日报英语点津网”上搜集与航天科技相关的内容,援引2022年5月2日习近平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的中英对照版本,布置段落翻译任务,引导学生关注中英文语言差异,进一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对外传播能力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在课后作业环节,让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点,以“中国航天梦”为主题撰写演讲稿并进行汇报展示。这样既能使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升华情感,深刻理解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才实现了我国航天科技的飞跃进步,萌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通过前期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最后实现思政点的升华。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活动设计中,课程思政目标往往可以和语言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往往是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

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反思

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由于大学英语课时量缩减,教学内容多,部分教师认为授课时长有限,往往在课堂设计中只关注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与时俱进,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给学生讲讲大道理,灌输价值观念,往往出现授课知识与思政元素脱节的问题。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甚至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生硬地在固有的教学环节增加一个所谓的“课程思政”模块,讲到此处时甚至提醒学生说“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学习本节课的思政内容了”。这种硬植入的方式不仅无法达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 甚至还可能产生反效果,引起学生的厌恶情绪。

因此要有效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仍然任重而道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与当下学生身边发生的鲜活事例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启发性,为学生创设情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相关话题,经过批判性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由教师来告诉学生是非曲直,代替学生作判断。

其次,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以真实生活场景为依托,通过创设信息差、推理活动、观点差异等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程思政背后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思考各种社会问题,也能主动自觉地接受思政理元素。反之,一味由教师进行“填鸭式”“说教式”的灌输,则可能让学生觉得这些理念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与我们的教学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六、结语

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大学英语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多维目标,如何发掘我们身边的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Tsui C 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demand for the university EFL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8(1):85-101.

[2]William Dezheng Feng. Infus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 ontogenetic analysis of social values in EFL textbooks in Hong Kong[J].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019(4):458-473.

[3]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6-9.

[4]郭瑜佳.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1):85-87.

[5]范昕媛,林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与教学实践探究[J].启迪,2022(2):53-54,41.

[6]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7]李晓旭.“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索: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22-25.

[8]刘正光.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5):4-9.

[9]马传宝.构建基于Internet的协作学习的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