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鉴堂主人

图1 明 袁年 草书扇面53.5厘米×19厘米

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草书的魅力吸引着历代文人,其也被视为抒发情感的载体。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三件出自明末清初文人之手的草书扇面。

三件书作传情达意

一件为明朝袁年所书(图1)。袁年,字子寿,苏州吴县人,明朝苏州“六俊”之一袁褒四子。万历庚辰(1580年)进士,曾为南兵部郎中、青州知府、江西副使、云南参政,官至陕西按察使(正三品),政绩颇着。工诗词,《白水道中》是其所作诗文,着有《观槿斋集》《金碧集》等。

此作释文为:古树何年得,亭亭欲出群。晓光江日上,春色县人分。落椹能识酒,乘阴好论文。我来频赏玩,高咏不如君。题画一首石林袁年。

此书是一首观画之后所作抒情诗。我们虽未见文中提到古画的模样,但却可从诗中幻化出画面的丰富内容:画中有古树、有老者,古树亭亭玉立,老者树下乘凉。老者面前还有木质的似桌子一样的载具,其上放着酒品。正是春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好一幅古人闲情隐逸之图,以至于使诗作者要反复观看体味,发出“高咏不如君”的赞叹。这真的让观者领略到什幺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了。其书法更为精妙,用近乎大草写就,如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观之满目葱茏,读之朗朗上口,诗情画意,含义深邃。从笔墨功力和诗文内容看,此作均为上乘,似应为袁年中晚年作品。

另一件扇面的作者为明末吴之棫(图2)。吴之棫,字镐臣,工书,得其父笔法,瘦硬通神,喜作擘窠行草。

图2 明 吴之棫 草书扇面51厘米×17厘米

其释文为: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为师老社兄临,吴之棫。此文引自怀素草书《自叙帖》。

此篇系小草(今草),在扇面上布局匀称、用笔伸缩自然,深谙草书规则。为师老社兄临写,虽只引用数句,但含义已知——对其草书成就暗比怀素,大加赞叹。这应是明末一篇文人书家彼此互通情谊之书作。

第三件扇面(图3)的作者为清代乔崇烈。该作释文为: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珮,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为予中首表侄书,乔崇烈。

图3 清 乔崇烈 草书扇面52厘米×18厘米

乔崇烈(1661年至1711年),字无功,一字紫渊,号学斋。江苏宝应人,乔莱长子。其是康熙丁卯举人,工书善画,且诗文绝佳。年轻时就名闻四方,27岁乡试中式,授镶红旗教习。但不久受父牵连,罚停会试二科,随父归里。后七赴公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数月即告假还乡。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世,年五十一。作品有《枣花庄録稿》《芥舟集》《蒹蕸书画》《蒹蕸书屋诗》《学斋诗集》《铁佛集》《资暜诗草》等。

此作为带有章草笔意的小草(今草),内容是录写唐代王维的两首诗。第一首诗中,略去了原诗第一句“重门朝已启”,从第二句“起坐听车声”写起。这应是借王维诗意,祈盼祝愿亲朋间送往迎来殷殷情意内容的。

由静至动代不绝人

草书是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形成于汉代,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其偏旁部首多用符号代替,与篆、隶、楷、行等书体的结字有明显差距。草书采用了各种删减、替代、缩写、归纳的方式,使用专用符号、异性符号、同字异写、异字同写,采取记忆法、近似法、联想法等等,把汉字笔画中线的平直变为弯曲,把汉字间的独立变为连绵,使不熟悉其规律的人感到难识难认。

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小草(今草)、大草(狂草)三类:

先说说章草。关于草书产生的年代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书写即为隶书,草写即为章草,章草是草书的第一阶段,与隶书一样,每个字不相连。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代表人物为三国时期东吴书法家皇象,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章草为神品,《急就章》《天发神谶碑》相传为皇象书。

小草即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来,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与章草不同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章草是单体,今草则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的规矩,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其代表人物为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隋朝智永,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等。

大草即狂草,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其字与字多连绵,即使笔笔不连续,也要笔断意连。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形成“一笔书”,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其代表人物为“颠张醉素”。“颠张”即唐代书法家张旭,吴郡(江苏苏州)人,有“张颠”的雅称。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爱看公孙大娘舞剑器,并因此而得“草神”之称。“醉素”指怀素,唐代书家、怀素老师颜真卿说:“吾师张长史(旭)真行草俱佳,真行书皆有人传,狂草常叹无人为继。今观怀素书,代不绝人。”怀素着有《苦笋帖》《小草千字文》和《自叙帖》等。

存量稀少价值突出

中国五种书体虽各有规矩,但相互比较,草书无论在用笔、用墨、结构、章法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应是另四种的贯通与创新,是中国书法文字由实用走向艺术表现的最高峰。特别是大草,用笔多变、圆转连绵,多字缠绕,难以开断。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形态变化极为夸张。所以,不熟悉规律、不经过训练,对草书难写、难识、难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虽然草书从诞生起,就是有规律可循的。传为王羲之所作《草诀百韵歌》、唐孙过庭《书谱》和近现代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等,都是学习研究草书写、识的实用歌诀。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范例作出草书释文,但无论创作还是识读,都可能出现误判。随便几个字的今草或大草识写,经常会遇到问题,笔者就有这种疑惑。辨识草书作品,不仅要熟悉其规则规律,而且还要联系上下文意思。

上面三件草书全部写在放射形扇面上,比写在普通纸面更难,既要遵守草法规矩,又要考虑特殊布局,空间、大小、浓淡、连绵等,都是对作者的考验。三件草书展示了作者高超的书法水平与思想内涵,加上年代久远,保存至今不易,既为后人提供出草书案例,又集中反映出明末清初草书的整体样貌,其艺术性、思想性、收藏性都颇高,是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