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维彤

在新课标理念的科学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价值越来越突出、明显。传统文化聚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成果,其中富含着各种丰富的元素,为课堂教学注入了厚重的力量。而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也应结合这一重要的导向落实更新与优化,通过引进更多丰富的资源或是创新课堂模式,为学生创造感知的条件,使学生剖析其中所存在的传统文化思想与道理。在深度赏析的基础之上,形成有意义的积累,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发展学生的精神品质。

一、引进饱满的传统文化情境画面,升华学生的感知与思想

真实与贴切的感受,是推动学生思想品质升华的一个重要基石。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类画面的有效介入,切实展开对先进数字媒体的有效采用,从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分析,他们本身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解读水平还处于萌芽时期。因此,学生在探索一些课文篇幅或阅读素材时,常常会表现出理解不够透彻或无法深度思考的情况。有效介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情景画面,则能够充分改变学生的这一状况。

例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文化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故事,立足于情境中的元素实现知识的转化,借助注释根据诗意展开联想描述本诗描写的乡村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美景的欣赏、对勤劳耕作的农人的赞美和对农民的同情等等。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描述画面,如“梅子金黄杏子肥”,让学生思考本诗应该属于“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组诗中的哪一个?归纳梅子黄、杏子肥(这里的肥是指果实肥厚,已经成熟),麦花白、菜花稀(指菜花谢去,结出了菜籽)体现眼前仿佛刻画出的场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感知:走在这样的乡村,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安静的背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归纳从中感受诗人描写劳动者的魅力,激发学生尊重芳动者和热爱劳动者的情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对待劳动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明确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视野

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是推进学生综合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小学学段的教育教学中,一线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意义,切实去探索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一些传统文化着作,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展开推荐,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相对浅薄。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接触到多个维度的文化内容,并且完成属于自己的内化。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推进有效课外阅读活动的很好契机。教师可以充分开发教室内的环境与资源,构建“读书角”活动,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或者自习时间积极阅读,感受存在于传统文化中各个方面的文化理念。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召开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熟知的传统文化故事展开积极的表达与分享,让学生经历交互的过程,实现对文化的巩固,并且从他人的表述中去获取对自己有参考价值的思想等等,构建出一个相辅相成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以其独有的魅力,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当下的语文教师,更是需要去构建特色的语文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自由地阅读传统着作,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底蕴。

(作者单位:汶上县郭楼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