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倩/文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促进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制约因素的出现,常使得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为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及复杂的内部管理需求,事业单位需要借助预算一体化的理念,不断拓展预算管理的边界,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文章从预算一体化改革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出发,分析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从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一体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帮助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为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更好地运作提供理论参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受行政化管理和资金拨付模式的影响,其传统的预算模式往往受限于集中管理、刚性指标及层级权限分配等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刚性需求和灵活运作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当前,预算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趋势,为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预算一体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改革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然而,预算一体化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其在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率和透明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管理挑战。 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预算一体化理念,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预算一体化改革对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

预算一体化改革的概述

预算一体化改革是为了全面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用系统思维整合各级政府各项预算,将管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决策,构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主要用于集中反映单位基础信息和会计核算、资产管理、账户管理等预算信息,实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对信息的共享共用。 其初衷是解决原有分散的财政预算体制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以达成更好的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进而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改革的实施原则是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与信息系统建设紧密结合,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财务报告等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整合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技术标准、操作平台的“三个统一”。

预算一体化改革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首先,预算一体化改革促进了事业单位预算的综合管理,事业单位统一安排预算资源、统一决策和管理,有利于财政预算资源的统一调配和整合,从而推动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管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使得事业单位在编制、执行、调整和监控预算时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其次,预算一体化改革强调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和效益,这使得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绩效管理,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从而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再次,预算一体化改革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预算控制,促使预算指标直接控制资金支付,实现对预算执行的硬约束,可以有效避免预算超支、随意调整预算等问题,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同时,预算一体化改革将财务管理嵌入信息系统,简化了预算管理流程,凭借自动化、智能化的处理方式,可以减少人工干预和误差,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效率。

最后,预算一体化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把握,这需要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和方法对预算进行科学编制和精细化管理。 因此,预算一体化改革有利于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全员参与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但事实上,预算管理往往被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全员参与意识薄弱,即使是配合参与了预算管理,也只是将预算编制和执行简单视为例行公事,导致预算管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长期缺乏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和执行力度。 同时,事业单位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制约了其效果和作用的发挥。

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力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在预算一体化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过度关注当前年度的支出和收入,忽视了长期规划和发展需求,缺乏对资源配置的全面考量,导致预算编制并不科学。 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基于不合理的预期和假设来设定预算指标,导致预算不准确,进而影响了预算的实际执行效果。 或者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无法科学地预测和估算相关的收入和支出,使得预算编制不够可靠。 预算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情况频繁出现,还会出现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如资金浪费、滥用和挪用等,降低了预算执行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预算监督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预算监督和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预算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预算一体化背景下,还有不少事业单位缺乏独立且专门负责预算监督的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力,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违规行为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在预算管理考核中,一些事业单位过于注重财务指标的达标,忽视了对绩效的全面考核,而且对于预算执行绩效的评估和考核缺乏量化指标,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公正性。 另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公开程度不高,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缺乏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导致公众对事业单位的预算使用情况缺乏了解,难以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信息化程度低,一体化平台缺位

预算一体化平台在预算一体化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导致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工作难度较大,各个环节之间信息无法有效衔接、数据共享不便,造成“信息孤岛”,增加了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 同时,在预算一体化管理中,事业单位需要和其他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和集成,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所以导致数据集成较为困难,进而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准确性。

预算一体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环境建设

预算一体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事业单位在多个方面进行变革和调整。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环境建设,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预算管理和监督手段,从而更好地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定期举办培训、讲座等活动,增强全体领导、职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良好氛围。 同时,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渠道,确保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全面参与和合作。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就可以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健全预算执行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角色,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同时,应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预算管理工作,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之下,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详细的预算管理办法,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依据,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对预算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违规操作,确保预算管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制定明确的预算编制流程和标准,规定预算编制的时间节点、参与部门、程序步骤等,并将预算编制与单位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合理确定预算目标和指标,确保编制的预算符合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划。 同时,鼓励各部门、单位成员参与预算编制,汇聚各方智慧,提高编制的全面性和可实施性。 再者,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需要以数据为导向,这就需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充分考虑各项经济指标、政策变化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并采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违规行为问责机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查处预算执行中的违规行为,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预算,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建立预算执行的沟通渠道,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控和调整机制,确保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 具体包括加强预算执行的日常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提醒和处理;规范预算调整程序,确保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为未来预算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为事业单位提供客观的预算管理效果评估,有助于事业单位了解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来调整和优化预算管理策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

首先,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基于明确的绩效目标,需要事业单位明确定义各项绩效指标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与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关的绩效目标,并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在明确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真实反映单位预算绩效的指标体系,包括财务、运营、服务质量、员工素质等方面,然后针对每个绩效指标制定相应的量化评价标准,明确绩效的衡量方式,通过量化评价,客观地衡量绩效的达成程度,为预算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其次,开展绩效评价时,需要采取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评价,确保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除了单一的指标评价,还应引入多维度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多个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 具体可以采用绩效平衡卡等方法,从财务绩效、公众满意度、内部流程效率和学习与成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针对绩效评价结果,建立激励机制,将绩效评价与个人和团队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对表现优秀的部门或个人予以奖励,使之提供改进的反馈意见,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绩效水平。 同时,完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将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加深公众对于预算使用情况的了解并展开监督。

加强预算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预算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是推动事业单位预算一体化改革的关键,也是必要基础。 在预算一体化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加大对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搭建统一的预算一体化管理平台,整合预算编制、执行、监控、评估等功能模块,实现全流程一体化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效率,确保平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预算编制需求,满足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管理要求。 同时,进一步加强预算一体化平台与业务系统的整合,将预算一体化平台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协同,提高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 在此基础上,须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促进事业单位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降低数据集成难度,提高数据的流动性。 此外,很多事业单位虽引入了预算一体化平台,但对其应用过于表面化,因此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全体职工熟悉和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并加强对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更新,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预算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成为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趋势,其增强了预算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但也引发了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事业单位进一步探索预算一体化的有效运用,不断优化和改进预算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管理需求。 相信在预算一体化的指导下,事业单位会找到更加科学、高效和规范的预算管理模式,为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稳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