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吴 洵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交往互动,才能得到发展。深度教学所指的是深层次的教学,其面向的是学生深层次知识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倾听和交流,这对学生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进行有着正相关的联系。然而不可否认,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比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没有学习内容的需要,或是未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盲目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每个人似乎都在参与说话,但没有形成共识,没有产生思维的碰撞;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尤其是学困生几乎成了旁观者,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单一,久而久之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有效地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作用,有效推动深度学习的进行,教师就需要对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优化小组合作以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三策略”。

一、明确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施展能力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同伴对他们的影响有时甚至超出老师、父母对其的影响。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思考,其思考的积极性就可以得到调动。同时,在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不同的新想法可能会浮现,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也会相应加深。对于深度学习而言,学生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思维的碰撞,达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相应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1.联系学生发展,组建学习小组。

在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组建方面,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一般而言,教师进行小组划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其分别是学生自由分组、按学生座位分组、按学生能力发展分组,这三种分组方法分别贯彻了不同的原则,其所分出的小组特点也各不相同。考虑到深度学习的进行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层次研究探讨,这对学生的能力基本发展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能合理地调控各个学习小组中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因此,按学生能力发展分组是较为合适的分组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要预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学生按性别、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如一般可以将数学思维较为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同较不善于思考或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的学生,3~6人组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这样一来,全班各组的能力大体均衡,既有利于促进小组内各成员参与学习任务也有利于各组间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各小组均能和谐的、稳步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对其进行小组的划分。首先,教师要确定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合作内容并不多,每一个小组需要的学生人数便可以下调,实践中笔者将每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设计为四人,在具体的分组方法上,挑选了能力发展较好、善于表达思考过程且具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本小组的组长,而后再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依次填充到各个小组中,这样便确保了小组里的学生能力发展差异处于合理的阈值,动手实验过程中,小组组长就可以首先指导本组同学进行思考,确定研究的方向后(如明确从“角”的特点来研究),全组同学围绕着该目标,动手折、量、比进行实验操作,进而得出结论。

2.结合教师引导,实现有效分工。

在小组划分完成后,教师还要着手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自承担任务,各司其职。同时,又在分工中合作。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初次合作学习的分组时就要召集各个小组的组长,为其明确扬长避短的分组原则,让其负责自己小组具体的研究过程,引导其有效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动小组同伴畅所欲言,组织解决合作交流时遇到的问题;又如,记录员就要记录好本组同伴讨论形成的意见等,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

例如,在一次数学实验中,笔者使用如下的方式进行了学生的分工协作引导。首先,笔者对各个小组的组长进行了分工的强调,使其明确了分组的基本原则,而后各小组设计了如下的分工:××同学负责填实验记录单,××同学负责计算,待会汇报是由××同学负责演示,××同学负责解释实验过程……等等。有了这样的任务分工,学生就可以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在实验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着任务目标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设置有效的活动内容

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需要能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给学生构建活动引导,确保学生可以有序地进行探究。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幺,有事可做;另外,老师还应在各组间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小组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要督促那些借合作活动之机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从深度学习的构建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1.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

学习目标的制定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达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师需要在课下预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目标内容。对于深度学习而言,教师应适时地将深度学习的相关探讨内容,融入到目标的设计中,融入一些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研究的目标,让学生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学生在讨论交流,明确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之后,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一实验的过程,教师先提出活动目标及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测量不规则物体(西红柿)的体积,并完成实验记录单的填写。而实验记录单具体是这幺设计的:

用量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实验记录单

(1)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我们组先估测出的西红柿的体积大约是();

(3)同伴交流测量的方法;

(4)我们组实际测量出西红柿的体积是();

我们是这幺计算的:

(5)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了()。

在展示上述实验单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验单中的问题作为本次实验探究的目标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在探究完成后将问题单填写完整。这样一来,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小组探究就有章可循,围绕着目标一步一步开展实验,讨论、交流,进而得出结论,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设置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趣味的活动,利用这些活动的开展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结合当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分析。其中,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影响与数学学科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设计活动时选择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合作学习凸显生活化的特点。如此一来,学生在探究参与之中,还能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而这也是深度学习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拓展性的趣味活动:“估测一个菜篮子最多可以盛放多少个鸡蛋”。在提出这一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活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组织讨论、交流,明确该活动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对单个鸡蛋体积的测量与估算,再联系菜篮子容积的测量与估算,便可以尝试着计算出预期的数据。在该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实际验证一下估测的结果,检验是否正确,从而明确、掌握解决生活中同类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方法。通过此类活动的进行,学生便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在活动当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3.点拨提问质疑,引导学生参与。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问”比“会听”更加重要。因此,为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教师就要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所交流、所探究的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在生问生答、生生互动的不断质疑与解答的过程中生成知识,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能力便能得到提升,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定当更有深度。

三、注重小组合作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合作

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教师的评价可谓是学习的导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明确深度学习的实施情况,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能对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式进行拓展,提升教学评价的清晰度,指明学生的发展情况。

1.联系学生发展,拓展评价方向。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设计中,教师所构建的教学评价大多将目标着落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受此影响,很多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也只是单纯地看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将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分工合作等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等深层次的内容重视起来。而在当前,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师就需要对评价的方向进行拓展,在原有的知识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小组的交流讨论情况、学生小组实验分工的合理化情况、学生小组探究结论描述的清晰程度、学生小组学习成果的呈现情况等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进而在完成基本内容的评价后,给出综合性的评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的体现,同时要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不断提升。

2.结合教学实际,量化具体指标。

评价标准的量化也是教师所要研究的内容,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对评价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这样可以便于学生进行对比,给予学生后续努力的参照。如对于小组合作探究结论的描述,教师可以量化为相应等级:对于可以清晰地表达小组讨论得出的观点,并能有效的论证研究问题的小组,可以定为最高级别3星级;对于可以基本描述观点,但问题解释还不够清晰的小组,可以定为2星级;而对于表述较没有头绪,没有解决预设问题的小组,但活动仍有序的小组可以定为1星级,以资鼓励。像这样,量化的评分设计就能给出学生一个较为清晰的等级分级,学生也能更好地定位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做出相应的反思,朝着更高级别的目标努力,这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

3.基于学生发展,注重多元评价。

在小学合作学习介绍之后,需要及时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但此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等。教师可以针对合作学习的结果或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言语评价示范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进一步增强学生评价的能力,提高评价的水平。在整个评价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矫正评价的作用,让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此外,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应善于走到学生中间,针对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合作交流的技巧和能力,以便顺利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对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与合作学习后续的评价入手进行分析与研究,设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