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鸿侃/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方式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市场对企业现代化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文章将基于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及ERP 系统的相关理论探究成本核算管理的优化方案。 例如,利用现代信息集中管理平台优化标准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弥补在传统模式下利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的不足,帮助企业在生产交易活动前及生产交易活动过程中持续动态监控物料和人工成本的投放;从业财融合的视角,推进成本核算系统与生产智能制造系统高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成本核算管理的精度和深度;建设和挖掘智能分析系统功能,将成本管理提升到供决策分析的高度,为企业制订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数据支持,这些都对企业拓宽成本管理思路、充分发挥成本管理职能效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资金、筹融资活动及产品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还能帮助企业从长远的角度制订未来发展战略。 然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又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企业进行资金预测、分析生产计划及进行绩效管理考核的重要前提,因此,帮助企业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中小制造业企业为例,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不高、成本管理尚处在传统成本管理控制阶段等问题,并没有就制造企业业务流程针对成本管理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这也就弱化了成本管理工作在企业制定重大决策中的效用,进一步导致企业成本管理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核心业务流程。 企业在研发产品、提升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及批量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都会多多少少涉及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基于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绿色生产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企业在做好基本产品成本管控的同时,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准度,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效率分析成本信息,弥补传统成本控制法的不足,让企业立足于产品生产制造的全流程,实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完美闭环,让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和产品成本管理更有现实意义。 在全新的ERP 管理系统下,制造企业能够将标准成本核算系统与制造业务系统深度融合,进而将企业管理触角延伸至智能分析,帮助企业深度参与资本市场,提前掌握市场运作动向,更好地指导企业制订生产经营决策。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成本核算的主要问题

缺乏健全的财务成本管理制度

现行制造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多运用实际成本法,直接根据各车间实际原材料、人工成本及制造费用的耗费来归集产品成本,月末,会计人员会将直接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人工成本按照产品实际耗用工时进行分摊,产生的制造费用也同样按照工时来进行分摊。 这种核算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全面直观地反映产品实际耗用的成本,了解各产品生产用料情况,但无法帮助会计人员分辨产品用料是合理损耗还是异常损耗。 这种方法不利于企业对产品生产进行有效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在生产过程中,也常常存在着资源浪费的情况。

随着业财融合理念进一步深入企业内部管理,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方式逐渐凸显出不足。 以制造企业为例,在同一会计期间生产同一型号产品,也会因为批次不一样、产量不一样导致同一型号产品单位成本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标准成本法将不再适用,因为对制造企业来说无法仅就成本耗费差异区分哪个批次产品更优和生产流程更合理。 在业财融合背景下,成本核算则要求企业将业务流程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用业务划分财务板块,而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并不具备这种功能,需要寻求更加完备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加强对产品成本的标准化管理和控制。

成本核算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融合度不够

以制造企业为例,现行产品生产作业流程中,产品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管理是两个并不相互干扰的独立流程,在业务部门下发生产指令、车间人员领到生产任务单之后,车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投放物料及耗用工时记录生产情况,在产品完工入库后,将手工记录的生产成本信息统一录入ERP系统,方便会计人员进行核算和处理。 由此可见,首先,对产品成本的归集和核算是在产品生产完工之后发生的,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物料浪费或工艺流程不完美的情况,会计人员是无法发挥其监督指导作用的,这也就导致企业成本管理尚停留在核算的层面。 其次,企业对生产流程的把控很大程度取决于车间人员对每项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对待工作的仔细程度,但是人工操作难免会出现纰漏,极有可能会对某一产品的实际物料投放量少记、漏记或错记,这对于后续将成本数据统一录入ERP 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此可见,企业生产流程管理与成本核算管理相互独立增加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难度。 最后,基于内部控制的角度,企业也确实没有为管理人员设计有效的业财沟通机制,导致产生成本数据的部门并不重视降本增效,而财务部门只关注投料和拨款行为是否经过领导的审批,即只关注流程是否合规,并不关注成本动向和资金运转,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企业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部分财务人员对业务方面不够了解,相关业务人员又不懂财务相关内容,致使双方无法以对方角度思考自己部门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甚至还存在某些企业在岗财务人员连本职工作都还存在着纰漏,并不熟悉完整的成本核算原理和过程,更遑论深入业务流程了解企业生产制造过程。

成本综合分析功能欠缺

企业必须明白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最终目的是给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帮助企业健康成长并制订长远战略目标。 然而,目前制造企业在运维成本管理、综合分析成本信息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难以满足企业精益管理的需求。 首先,部分企业明显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不足的问题。 企业内并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先进信息管理功能,未深度挖掘业务数据及成本数据的价值,导致成本分析层面较为粗浅,没有建立信息交互的平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还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工作模块,出现了信息孤岛、信息滞后等问题。 其次,企业披露的相关成本信息过于单一,并不利于管理层进行成本分析。 例如,对于各批次、各项目产品中可能产生差异化的成本费用要素,并没有按照业务性质或生产流程进行区分,导致成本信息披露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成本分摊机制,另外,成本管理责任划分界限也较为模糊,没有体现出个人的价值,难以保障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成本管控。 最后,企业预算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业务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求。企业预算可能会涉及各个车间、各个业务部门,基于预算角度,各部门会独立编制预算,就会出现上级预算和下级预算相互博弈、相互冲突的情况,内部之间关联并不密切,仅关注自身利益,且数据与数据之间没有实现共享。 同时,部分企业将预算执行和控制管理进行分离,导致二者无法相互作用,这也反映出企业无法利用成本提供有效信息,及时调整和控制生产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成本核算的强化策略

优化标准成本法核算体系

建立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明白由成本管理出发延伸至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精益化管理的战略目标,才能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必须坚持“标准成本”的基本原则。 各制造企业应当开发适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标准化成本体系,大力推进成本透明化建设,按照不同生产流程、生产标准、生产档次对成本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实现分类管控。 这不仅能够提升成本核算的精确度,还能够减少人工操作过程中的失误率。 其次,企业应当在实际生产前即预先制定标准成本,再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差异比对,这实际上也是预算工作中的一环,然后利用标准成本对实际成本进行评价,将成本预算、核算、成本差异分析及成本管控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将成本责任划分到个人进行绩效考核,还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企业成本信息,使得成本管控更具灵活性。 再次,企业还应当积极与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对比,坚持“同业对标”的基本原则,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差距和不足,努力向行业标杆靠拢和学习,确保成本精细化管理能够切实发挥作用。 最后,企业应当完善配套软件和系统的建设,提高整体财务成本核算效率。 在ERP 系统中将会计核算、筹资投资活动、生产制造、物流运输、采购分销等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适应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高能和高效。 优化标准成本法核算体系可以在企业决策部署、投资融资的过程中,更好地平衡其经济效益和经济风险的关系,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实现战略目标。

推进成本核算系统与生产智能制造系统高度融合

企业必须明确财务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业务管理,因此要更好地促进成本核算系统与生产智能制造系统的高度融合。 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首先,企业可以根据相关政策指引及自身发展需要,将企业内部控制维度设计与业务管理规则相互关联起来,除了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企业也应当重视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例如,企业可以划分成本监管、业财信息载体管理及信息规范管理三个维度,在成本监管维度中记录业务活动、生产情况及资产类型等信息;在业财信息载体管理维度中记录成本中心运作情况、客户供应商信息备案、采购分销订单以及筹融资合同和票据,实现内部信息的交互管理;在信息规范管理维度明确成本大类、费用明细、筹融资活动的列报和披露的细则,在“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基础上规范信息公开口径。 其次,企业应当打通财务管理流程和业务管理流程,在账套的基础上建立与业务信息披露相关联的系统,整合内部所有数据和资源,明确业务与财务的处置规则和关联性,提高企业业财一体化集成管控的能力,为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分析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充分挖掘内部数据的使用价值。 最后,企业可以设立接口的岗位,培养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负责在一线处理数据,将成本、订单、提单等信息回传财务工作人员登记入账;将预算、财务核算结果、成本差异分析情况整理提交业务部门进行改进,做好两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

推进成本智能综合分析体系建设

在数字时代,企业必须学会有效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而就成本管理而言,成本分析就是在周期性记录成本信息的基础上研究成本变动和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寻找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企业可以将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对比、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来开展智能分析工作。 就预算而言,首先,需要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企业可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工作的考核层直接向总办负责。 从收集历史数据到编制预算,从监督预算执行到完成预算考核,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预算指标,避免出现利益纷争、上下冲突的情况,尽可能满足各个部门的资金需要。 其次,企业可以将实际成本耗用情况与预算进行比对,利用智能分析系统的数据管理优势进行全面、综合的可视化分析。 具体而言,企业可以结合产品生产流程追溯成本变动或成本差异的原因,找到导致这一结果的具体环节,利用多维动态分析和智能数据抓取,汇总出最直观、最具概括性的分析报告,从而指导业务部门改进生产流程,提醒业务部门注意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异的风险点。 就标准成本而言,这是企业生产制造更进一步的目标,企业不仅可以根据标准成本调控生产工艺,同样可以根据市场发展导向、政策指引动态调整标准成本指标,从而实现各车间、各部门的差异化发展。 最后,智能分析平台同样可以应用到绩效考核工作上。 新模式下的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将成本责任划分到个人,企业可以在分析平台内部将人员管理情况与成本管控情况关联起来,研究个人对成本管理的贡献和成长曲线,培养员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从根源上降低成本差异出现的风险。

目前,就各制造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体展现出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型的特点,但这也对制造企业提升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精益度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然而,文章经综合分析后认为,制造企业为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已成必然趋势,制造企业应当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业财融合”为依托,改良现有成本核算方法,加速推进成本核算系统与生产智能制造系统高度融合,开发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智能分析的系统,消除信息孤岛,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 未来,各制造企业还需将财务管理工作锤炼成能让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青石,做小做细各项基础工作,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