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马妍燕

近年来虽然教育领域规模不断扩大、全民教育不断普及、教育领域专项资金投入量不断增多。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却在不断衰退,学生在现实学习过程当中往往陷入被动接受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非投入”现象。学生的这种“非参与状态”以及无心向学的心态为教学进度以及学生主体质量提升带来极大阻碍,并且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更多出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之中,大量学生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而实际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研究领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是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的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阐释,详细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基于此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课堂参与程度的教学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现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效果就要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平台上得到体现。但目前教师“教”认真扎实,但学生课堂“学”的效果不佳,以及在教学质量检测中能力应用表现一般。究其本源主要归为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高。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改革,课堂教学当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取缔,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被动“听讲”的单一活动形式,也有各种诸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形式,这充分反映出现行课堂教学环节,同以前“老师大量讲解,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截然不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自主程度与自由程度显着提高。但是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相比于西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还远远不够,课堂参与形式还很单一,这一切主要源于学生未能培养良好的课堂参与意识。造成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已经讲了很多年。但在现实教学环境中,为应对“应试式”的教育模式,使得老师与学生难免陷入“教师主导”的权威性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很少也很难提出自己的质疑观点,一元化的客观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异化,严重限制学生学习主动精神,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变得非常“佛系”,对待学习缺乏自觉主动性与主体创造性,课前缺乏足够的主动思考,准备不足,不能带着问题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甚至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以及参与讲课、演示操作等活动中去。当然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否有意识为学生创造客观条件。

2.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等。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事实上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参与机会实际上很不均衡。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给予相同机会去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质疑。但我们所关注的是排除正常情况之外被教师忽略的那部分学生。在一个班级当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具有差异性,因此个体能力的展现,学习水平是不同的。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即有的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较快,有的相对较慢。但在同一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所以往往需要从整体教学上考量,对于部分相对较慢的学生就“顾不上”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以班级当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上限”学生,作为教学进度的参考标准,而不参考“下限”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往往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这时也许反应较慢的同学还没有弄明白知识点,教师就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了,这种情况往往在公开课中最为明显。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学生经常会面临跟不上,又没有足够的机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慢慢地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也就造成了课堂上参与度的逐渐下降。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差导致参与程度不断降低,同时参与程度下降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班级授课过程中,对于授课效率与学生能力”下限“的问题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这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其他的办法来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最大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3.学生课堂参与条件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的现实参与条件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传统授课方式中,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取“自己讲“的方式,往往不能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讲授固然有好处,但是单一化的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如果习惯了知识总是由老师传授这样一种被动接受的习惯后,就很难再养成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行为品质,也就无所谓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学习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提倡将教师单纯的“教数学”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数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数学的探索研究之中。在教学练习巩固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够得到兼顾。但为了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不得舍弃部分学生以保证整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得以顺利实施,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不均衡。造成一些学生的参与机会就这样被剥夺。学生参与应当贯穿于教学任务以及课堂教学始终,应当深入到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这方面,教师往往不会听取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意见以及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去安排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根据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死板安排,由此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效果较差,即便是新知识,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幺同样课堂教学也收效甚微。所以对于课堂情景的创设以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至关重要。

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参与的教学策略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机会、为学生参与创造客观现实条件、建立师生间和谐关系以及端正学生主体参与动机等方面。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知识双向互动过程应当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策略实质,淡化活动形式,结合现实课堂情况,综合交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而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促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1.提升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对于学习的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习目的性有利于强化主体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动机能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进行某项学习的主要目的,并由此产生学习动力。其主要分为远景性目标以及近景性目标两个部分。其中远景目标主要指学生主体对于学习、社会以及人生所蕴涵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层次思考,这一部分也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着手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近景动机更能对其起到显着效果的,其主要指对于某种具体教学活动的具体现实要求以及目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活动目的性越强,学习的主动性越高,反之学习效果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注重学生具体目标的提出,可采用教师直接提出学习目的,也可以采用师生共同商讨学习目标的形式。

其次,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进步,应进行积极鼓励与反馈。正向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秀教师的一个最典型的教育方式就是能够调动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只要表现出进步,教师能够及时的给予正向的反馈。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自己问题设置的没有层次性,不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其实只要老师能够做到准确观察,就能够为班级的学生设计一些现实的符合其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目标,让其有充分地展现自我的机会,以此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增加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机会的教学策略。

首先,应当变“全班统一学习“为”个人独立学习”。课堂学习效果的达成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学生参与机会的多少。在传统数学课堂设置中,学生主体主动性发挥不够充分,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太少,课上很多思维训练以及技巧训练不能传递到大多数学生中去,正是这种僵化的整体思维模式阻碍了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增加学生上课学习的机会是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主要现实策略,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要将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以及全班统一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一环节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训练,否则会事倍功半。

其次,应当变“教师讲”为“学生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掌握着主导权,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师机械地大量讲,学生被动的听。因此要进行不断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会学”,增加学生高效学习方式。就目前来讲,许多数学课中学生缺乏个人思考、独立表达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不应当替学生进行思考,不能替代学生参与,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进来,学生的“学”既能够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又能把握学习计划制定的着力点,防止超前与滞后现象的发生,同时“学”是一种主动参与过程,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求知状态,并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因此教师也应当将学生的思考权利归还给学生。

3.创造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条件的教学策略。

首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是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此作为基石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教学活动创造更多实践与交流的机会。同时应当注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创设的各种环境不能没有“数学味“,只有通过一种数学化的途径才能够使学生获得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

其次,课堂教学知识点要使小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主要的驱动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种是由直观形象所引起的感性知识兴趣;另一种是由事物之间抽象联系所引起的理性认知兴趣。基于此课堂教学认知力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授过程中应当注重各种工具的使用,以鲜明形象的具象物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半圆分割无限多个三角形等等。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弥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于问题设置不同的情景,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自然引入到预设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以及设问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如讲解“能被3 整除的数都有……”这样的说法换成“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马上就知道是否能够被3 整除,你们信不信……”。借用这样的转换以及情景的设置,教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更好转换教学的内容。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课堂参与程度是学习质量的客观评价标准,也是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效率的衡量尺度。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参与机会分布均衡、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缺失以及现实参与条件不充分的缺陷。基于此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并丰富参与式教学策略,切实提供参与时机,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环境,刺激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完全投入进学习氛围中,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学习质量,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