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病人首选的血管通路,被称为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1]。内瘘使用寿命不仅受病人血管条件、手术技巧影响[2],还受内瘘穿刺方法影响[3]。扣眼式穿刺是以同样穿刺点、角度、方向、深度重复穿刺形成皮下隧道,供后期钝针穿刺隧道实施透析的技术,该技术具有出血少、疼痛小和血管瘤发生危险性低等优势[3-4],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血管路径临床指南[5]及中国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6]均将其作为动静脉内瘘穿刺推荐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扣眼式穿刺技术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但不同情况下扣眼使用寿命存在差异性,从而间接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为探讨血液透析病人扣眼式穿刺后扣眼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该技术的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4年—2017年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扣眼式穿刺技术的41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连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③接受扣眼式穿刺技术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穿刺前均接受评估、确定穿刺点,穿刺时遵循“四同”原则,即同一穿刺点、同一进针角度、同一方向、同一进针深度,待皮下隧道形成后改为钝针穿刺[1]。排除标准:①动静脉内瘘功能低下者;②既往或目前患有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③病情不稳定者。将扣眼使用寿命≥1年的25例病人设为试验组,<1年的16例病人设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提取病历系统中病人性别、年龄、学历、透析年限、原发病、体质指数、透析频次、是否瘢痕体质、血管穿刺难易程度、穿刺疼痛评分、扣眼形态、有无扣眼感染、穿刺部位、隧道形成时间和扣眼使用寿命等数据。其中,体质指数分为4个等级,<18.50 kg/m2为体重过轻,18.50~<25.00 kg/m2为体重正常,25.00~<29.00 kg/m2为体重过重,≥29.00 kg/m2为肥胖;血管穿刺难易程度从穿刺血管长度、直径、弹性、位置深度、曲折度5个方面评估,总分1~5分,分数越高,血管穿刺难度越大;穿刺疼痛评分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获得,总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病人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自主选择分数。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病人年龄35岁~71岁,透析年限1~21年,扣眼使用时间(15.00±11.23)个月,隧道形成时间(17.76±5.86)d,其中试验组病人隧道形成时间(18.92±6.14)d,对照组病人隧道形成时间(15.94±5.03)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3,P=0.113)。其他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分析 例

(续表1)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统计值P透析频次 每周3次2410χ2=7.7330.005 每周透析2次或每2周透析5次16瘢痕体质 是50χ2=3.6440.056 否2016血管穿刺难易程度 <3分46χ2=2.4450.118 ≥3分2110穿刺疼痛评分 <5分88χ2=1.3280.249 ≥5178扣眼形态 凸184 平75χ2=14.9900.001 凹07动脉穿刺部位 前臂2215χ2=0.3660.545 肘部31静脉穿刺部位 上臂2214χ2=0.0020.962 肘部32扣眼感染 有39χ2=9.2280.020 无227

3 讨论

研究显示:两组病人体质指数、透析频次、扣眼形态及有无扣眼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指数较小的病人,扣眼使用寿命短于体质指数较大的病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体重较轻的病人皮下脂肪厚度相对较薄、血管表浅、皮下隧道短,细菌入侵路径短,容易发生感染;另一方面,该类病人一般营养状况较差、体虚乏力、身体抵抗力差[7],扣眼保护难度较大。每周透析2次或每2周透析5次的病人扣眼使用寿命短于每周透析3次的病人,可能是由于每周透析2次或每2周透析5次的病人透析间期较长,皮下隧道修复时间相应延长,在隧道建立过程中用锐针穿刺的次数较多,多隧道发生可能性增加。扣眼形态凸起的病人扣眼使用寿命较长。研究显示:去痂是动静脉内瘘钝针穿刺成功的必要前提[8],而扣眼外形与去痂效果密切相关,平形或凹陷形扣眼容易发生除痂不完全,从而使血痂碎片进入隧道,增加感染风险[9];而凸起形扣眼去痂效果相对较好,且穿刺口消毒更充分,扣眼感染发生率较低。感染是影响扣眼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其不但与去痂方法有关,也与环境、穿刺手法不正确和知识缺乏等因素有关[7]。错误的穿刺手法会引起隧道损伤和假隧道,为细菌提供适宜环境[3]。糖尿病肾病病人伤口愈合慢,感染风险较大,建议护理人员对此类病人加强关注[10],可通过积极进行健康教育,丰富病人疾病相关知识。

本研究显示:病人是否为瘢痕体质对扣眼使用寿命无影响(P>0.05),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临床工作中瘢痕体质病人扣眼周围组织增生,可以起到阻挡细菌入侵的作用,利于减少扣眼感染。同时,本研究也显示:穿刺部位不同的病人,扣眼使用寿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上臂扣眼穿刺病人受床头高度和肢体摆放位置影响,容易发生隧道扭曲,增加假隧道形成概率[3];同时上臂肌肉较前臂松弛,对隧道固定作用减弱,穿刺时易偏离原有隧道导致假隧道,增加疼痛感,因此对穿刺部位进行选择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4 小结

扣眼式穿刺技术具有减轻出血、疼痛、减少血管瘤发生率及美观等优点[11-14],但也有研究显示:扣眼式穿刺技术存在高感染率和弃用率等不足,不能作为绳梯式穿刺的常规替代方法[15-16]。与国外研究结论:特定条件病人使用扣眼式穿刺技术相一致[17-18]。受样本量限制,本研究只在病人体质指数、透析频次、扣眼形态和有无扣眼感染4方面得出差异,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